第1章 序言(1 / 2)

提到元代,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蒙古大汗發動的大規模的征伐戰爭以及蒙古帝國橫跨歐亞的遼闊版圖。事實也確實如此。崛起於漠北高原的蒙古帝國在成吉思汗及其繼承者的率領下,以征服世界為目標,南征北討,所向披靡。蒙古帝國的統治地域,西麵曾擴展至多瑙河、小亞細亞和兩河流域,東麵到朝鮮半島,南麵到西藏地區和南中國海,北麵囊括西伯利亞。由於蒙古實行分封製,大蒙古國時期的廣闊疆域實際上是在蒙古大汗權威統治下的鬆散聯合體。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後,西北各汗國逐漸走向獨立,即便如此,元代的疆域仍十分遼闊。《元史·地理誌》雲:“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鹹不逮元。漢梗於北狄,隋不能服東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則起朔漠,並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故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

人們一般把元代的曆史分為四個時期。

一、前四汗時期或大蒙古國時期(太祖成吉思汗、太宗窩闊台、定宗貴由、憲宗蒙哥朝,1206—1259)。這個時期,蒙古統治者不斷進行大規模的征服戰爭,時間長達半個多世紀,從朝鮮半島直到東歐,建立了空前龐大的世界帝國。此一時期蒙古的統治中心在漠北,其統治方式在不同地區因社會經濟基礎差異而有所變化,但基本上推行的是蒙古製度。

二、元世祖忽必烈時期(1260—1294)。此一時期忽必烈推行漢法,改革舊製,確立了以中原王朝的傳統製度為主幹的中央集權體製。元朝的統治中心南移至漠南漢地。

三、元代中期(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文宗諸朝,1295—1332)。此一時期元朝統治者繼續進行推行漢法的改製,但統治集團內部各派的鬥爭不斷,幾乎每一次皇位的更替都伴隨一場激烈的政治或軍事鬥爭,到元文宗即位初竟發展為大規模的內戰。政局的動蕩削弱了元朝的統治。

四、元代後期(順帝朝,1333—1368)。此一時期統治集團日益腐敗,國內的各種矛盾日益尖銳,最終引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元朝的統治土崩瓦解。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初年,名儒許衡上疏建議行漢法:“考之前代,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漢法乃可長久。故後魏、遼、金曆年最多,他不能者,皆亂亡相繼,史冊具載,昭然可考。使國家而居朔漠,則無事論此也。今日之治,非此奚宜?”應該說許衡的說法是很有道理的。這是因為漢地經過長期的發展,有著自己固有的政治文化傳統,而且人口相對於北方民族也有著十分明顯的優勢。北方民族必須借鑒漢地較為成熟的政治文化製度,才能對漢地進行有效的統治。由於受地理環境、生產生活方式、人口等因素影響,北方民族的政治文化製度較為簡單,沒有製度化、正規化。為了適應新的形勢,所以“必行漢法”。元代的曆史不長,原因是多方麵的,但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推行漢法很不徹底,蒙古舊俗廣泛存在於政治文化的各個層麵,從而幹擾了一些統治機構的正常運作。(《元史》卷一百五十八《許衡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