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運用人心之貪,吞食對手

第七十九章第1節勢均力敵,必將兩敗俱傷

曆史回眸:管仲買鹿之謀

人常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管仲曾說過這樣的話“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史記》)他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

到底,這管仲有何德何能,值得鮑叔牙如此信賴,同時又深得齊桓公之青睞呢?也許,曆史中的“買鹿征楚”的故事將會讓我們洞見管仲這位“春秋第一相”的絕世才華。

春秋時期,齊桓公任用管仲為卿,來治國安邦。管仲精明能幹,一上台便任用賢良,懲治腐敗,大力發展生產。很快,齊國就國富民強,國運昌盛了。齊國一天天強大,征服了許多割據一方的諸侯國,最後隻剩下一個實力較強的楚國。它從不順從齊國的號令,專跟齊國抗衡。

齊桓公為了征服楚國,統一華夏,加之在大臣們的紛紛請戰下,決定率兵攻打楚國。可是,管仲卻堅決反對,他說:“大王千萬不要草率出兵,現在還不是攻打楚國的最佳時機啊。”

“為什麼?難得你看不到現在我軍接連取勝、士氣高漲嗎?而且我國糧草充足,我覺得正是攻打楚國的好時候啊。”齊桓公明顯的有些不解。

這時候,管仲沉思片刻,又說道:“當下齊楚兩國兵力相當,如果對楚發動進攻,必定是兩敗俱傷,何況我們齊國連年征戰,兵馬勞頓,眼下剛剛恢複元氣,千萬不能輕舉妄動,否則將陷入危機。”這時,齊桓公和大臣們也覺出管仲的話很有道理,於是暫時打消了對楚國發動進攻的念頭,等待著管仲拿出絕妙的主意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