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第3節人以國士待我,我以國士報之

豫讓摸準了趙襄子要出來的時間和路線。在趙襄子要外出的一天,提前埋伏於一座橋下。趙襄子過橋的時候,馬突然受驚,猜到是有人行刺,很可能又是豫讓。手下人去打探,果然不差。趙襄子責問豫讓:“您不是曾經侍奉過範氏、中行氏嗎?智伯把他們都消滅了,而您不替他們報仇,反而托身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經死了,您為什麼單單如此急切地為他報仇呢?”豫讓說:“臣事範、中行氏,範、中行氏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意思是說:我侍奉範氏、中行氏,他們都把我當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樣報答他們。至於智伯,他把我當做國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國士那樣報答他。趙襄子微歎一聲,說:“話雖這樣,我容你一次,但可一而不可再。你為智伯做得也夠多了,你好自為之吧。”豫讓說:“今日之事,我早有準備,但是事還沒成。你上次赦我,天下人都稱道你的寬宏大量。我現在有個請求,請你把衣服給我讓我砍斫,也算我報仇成功吧。”趙襄子答應了他,讓身邊的人把衣服挑在戈上,豫讓撿起長劍,連連躍起刺了三劍,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報智伯矣!”遂伏劍自殺。

豫讓的事跡很快傳開,趙國的誌士仁人無不為其所感動,為其而悲泣。

參悟人性

對於豫讓這樣一個人,似乎很難用一句簡單的“忠義勇敢”來形容,因為他的行為在我們現代人的眼裏顯得過於執著與偏激,要為智伯報仇,可以有許多的方式,但是豫讓偏偏選擇了一種最痛苦,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方式來進行這場複仇的“表演”,隱姓埋名,混跡賤役,漆麵吞炭,付出的代價超出常人的想象。

豫讓報仇有自己的理由——人以國士待我,我以國士待人。這就是豫讓報仇的邏輯,也就是說,他為智伯報仇,是因為智伯重視他,尊重他,給了他尊嚴,所以,他要舍命為智伯複仇,用生命捍衛智伯的尊嚴。

因此說,道義如同信仰,執著於道義、誓為知己者死,這種欲念一旦根植在人心,愈不能實現,欲念會愈強烈,人愈會陷入實現欲念的魔咒,這就使得豫讓在刺殺趙襄子的過程中雖屢戰屢敗、但屢敗屢戰,直到死亡的那一刻,欲念為之消失,他才會終止自己的複仇。總之,豫讓之行刺趙襄子,舍生忘死,備嚐艱辛,雖未成功,卻用生命報答了智伯的知遇之恩。也許,他終究是一個未能成功的刺客,但這個失敗的過程卻成就了他崇高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