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成功之道:迷時師度,悟時自度(1)(1 / 3)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渴望能夠獲得幸福和快樂,但是很多人卻將希望過分地寄托在他人的身上,而不願意自己努力,隻想苛求他人,所以,總會感到心累,總是不能夠稱心如意。自助者,天助之。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困境。如何才能徹底擺脫困境呢?極為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擁有一顆自度之心,依靠自己去努力,不去苛求他人,就能活得自在,活得愜意!

1. 天救不如自救

一個人隻有自己先幫助自己,然後才能得到天助,實際上這個天仍然是你自己。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曆:一遇到困難,第一反應就是求助於父母、朋友、同事……認為他們是可以信賴、可以依靠的人,一旦得不到幫助,便心存抱怨,萬分沮喪。殊不知,他們隻是生命中短短的一座橋,甚至一個過客,不是自己可以長久依靠的肩膀。

唯有自己才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自己的行為決定自己未來的一切。凡事也要靠自己,別人是替代不得的。

曾經有一個馬車夫,趕著馬車行走在泥濘的道路上,因為馬車上裝滿貨物,所以前進得十分艱難。

忽然,馬車的車輪深深地陷進了爛泥中,馬怎麼用力也拉不出來,無論車夫怎麼用鞭子抽打馬的身體,還是拉不出來。

車夫站在那兒,無助地看看四周,時不時喊著“幫忙呀”。

後來,終於來了一個人,不過是個老者,他走過來對車夫說:“把你自己的肩膀頂到車輪上,然後再趕馬,這樣你就會得到神助。”

馬車夫按照他的方法,用肩膀頂著車輪,果然走出了泥濘。

其實,真的有人幫助了馬車夫嗎?完全沒有,幫助他推車的就是自己的肩膀,就是他本人。如果他不用肩膀去頂,那麼馬車無論如何也無法推走。

常言道:“求神不如求人,求人不如求己。”與其把希望寄托在神鬼身上,不如自己去努力。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渴望能夠獲得幸福和快樂,但是很多人卻將希望過分地寄托在他人的身上,而不願意自己努力,隻想苛求他人,所以,總會感到心累,總是不能夠稱心如意。自助者,天助之。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困境。如何才能徹底擺脫困境呢?極為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擁有一顆自度之心,依靠自己去努力,不去苛求他人,就能活得自在,活得愜意!

有一天下起了大雨,一位佛教徒在屋簷下麵避雨。他看到一位禪師撐著雨傘從自己的麵前走過,便大聲地喊道:“禪師,佛法不是教我們要普度眾生嗎?你度我一程怎麼樣?”

那位禪師就停下來說道:“我在雨中,你卻躲在屋簷下麵,而屋簷下麵又根本不能被雨淋著,為何還要讓我去度你呢?”

佛教徒聽到禪師這樣說,就立刻從屋簷下衝出來,站在雨中大聲說道:“我現在已經在雨中被雨淋了,你可以度我了吧!”

禪師說道:“你在雨中,但我也在雨中,我沒有被雨淋到是因為我帶了傘了,而你被雨淋是沒有帶避雨的用具。準確地說,不是我度你,而是傘在度我。如果你要度,不要找我,請你自己找些避雨的用具來吧!”那位佛教信徒在雨中實在難受,就說道:“你不願意度我,早說啊,何必要繞如此大的圈子,白白讓我在雨中苦淋了這麼大一會兒。我看佛法講的根本不是‘普度眾生’,而是‘專度自己’。”禪師聽罷此話,心平氣和地說道:“想要不被雨淋,就去找雨具過來啊。真正悟道的人是不會被外物所幹擾的。雨天不帶傘,一心想讓別人幫助自己,這種想法是極為害人的。如果每個人都總想著依賴別人,自己又不肯出力,到頭來一定是什麼都得不到。每個人都是有本性的,隻不過有的人還沒有找到,平時也不願意去找,隻想依靠別人,不肯利用自己的潛在資源,僅將眼光放在他人的身上,這樣內心是如何也不會平靜,也不會獲得成功的!”信徒聽罷恍然大悟……

其實,禪師不肯借傘給佛教信徒,是禪師的大慈悲——人要被度,不能夠去指望別人,而是應該依靠自己。下雨天,如果自己帶傘,就可以避免被大雨淋,同樣的道理,自己如果真的有佛性,那自然就不會被凡塵所累了。佛說“眾生皆是佛”,隻要心中有佛,便處處是佛。你行善時,你就是佛,別人行善時,別人也是佛。隻要心中有佛,人人都是佛,處處都有佛,為此,人人都可以自度。所謂的“佛度”其實就是按照佛的指示,進行自悟、自救、自度而已!

2. 每個人都是一座取之不盡的寶藏

什麼才是我們一生受用不盡的寶藏?不是身外之物,而是自己本身所擁有的智慧。每個人都是一座取之不盡的寶藏,它潛藏於人的身體之中,走到哪裏就會帶到哪裏,誰也偷不去,那是我們真正的財富。

石屋禪師外出,偶遇一個人,兩人暢談了起來,一路結伴。當時天色已晚,他們一同投宿旅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