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為人之道:寬以待人,學會包容(1)(3 / 3)

沒有想到禪師卻非常友善地說:“我的朋友,你走大老遠的山路來探望我,總不能讓你空手而歸呀!夜深了,帶上這件衣服避寒吧!”說著就把衣服披到小偷身上。

小偷滿臉羞愧,低著頭溜走了。

禪師望著小偷的背影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說:“可憐的人!但願我能送一輪明月給他,照亮他下山的路。”

第二天,禪師睜開眼睛時,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齊地疊好,放在門口,禪師高興地說:“我終於送了他一輪明月!”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難免有犯錯的時候,對犯了錯的人,我們一定要給他改正的機會,以寬容之心去對待他,就是對對方的最好的教育。正所謂“潤物細無聲”,寬容的力量就如春天的細雨一樣,能夠滋潤萬物,感化人的心靈。所以,生活中,我們都要懷著一顆仁愛之心,以寬容去善待他人,以善良來感化邪惡,以真實來感化謊言,那麼,即便是再邪惡的心,也能夠被感化,也能夠從善棄惡。從現在開始,就懷著一顆寬容之心去對待你身邊的人和事吧!

4. 與人爭辯,是一場沒有勝利的賭局

生活中常會遇到一些專愛與他人爭辯的人。麵對這樣的人,最好就是沉默應對,而不是以爭辯的方法將對方批判得一無是處,不把對方說得啞口無言、低頭認錯,絕不罷休。

在任何時候,與人爭辯都是一場沒有勝利的賭局。這樣的人言語犀利,能說會道,的確得到了勝利,讓所有的對手望風而逃;但事實上,他們沒有得到一點的好處,是大大的失敗者,因為他的這種行為會招致他人的嫉恨與疏遠,無形之中為自己埋下了禍根。

孔融是三國時家喻戶曉的人物,從小就聰慧過人,有一個特點就是能言善辯,這一點既給他帶來了好處,也給他種上了“禍根”。

孔融的父親與當時洛陽才子李元禮是故交,李元禮也很欣賞孔融的聰慧和才華。在孔融成年後,李元禮就力排眾議,推薦他為京都大學之師,並視為知己好友。然而,孔融卻因為愛與人爭辯,且言語鋒芒,為他的人生埋下了沉重的伏筆。

有一次,孔融正在與李元禮談話,碰巧太中大夫陳煒前來造訪。李元禮就向陳煒誇讚孔融小時候是如何的聰慧有才華。而陳煒則用輕視的口吻說道:“小時候聰慧的人,長大以後未必如此!”

孔融聽罷,頓時很是憤怒,譏諷道:“想來太中大夫小時候一定是十分聰慧的啦!”

聽完孔融的話,陳煒頓時唇紫髭翹,無言以對。從此之後,他心中充滿了對孔融的厭惡感。他認定,一個總愛逞口舌之快的人,將來的命運一定不會很好。

果然,等到孔融在曹操麾下效力時,終於因為口舌之快,讓自己喪了命。孔融總是在曹操下決定時,立於一旁冷嘲熱諷一番,機智的口才讓曹操無可奈何。甚至,孔融幹涉曹操父子的私生活,給曹操寫了一封信,諷刺其子曹丕納袁紹的兒媳為妾。

多年來,曹操對孔融一直憋著氣,最後,他借著孔融謀反的名義,將其痛快地處死。

軍事與謀略見長的孔融,在不與當權者合作的同時,又喜歡在一旁議論時政,自然不為曹操所容。正是他總愛逞口舌之快,總愛和曹操爭論的緣故,才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與人爭辯,是一場沒有勝利的賭局。就像孔融一樣,固然有才,但是不懂得忍讓,愛與人爭辯,最終卻葬送了自己。

可以試想,與人爭辯,你就是讓對方贏,他又能贏到什麼?所謂的輸,你又能輸掉什麼?這個所謂的輸和贏,隻是文字上麵的罷了,我們多數的生命都浪費在語言的糾葛之中,最終傷的卻是和氣,是彼此間的感情。認清了這些,那麼從現在開始,就要放棄那些無謂的爭辯,用寬容與大度去包容別人,這樣才能收獲和諧、友愛與真誠。

5.學會換位思考

生活中,與他人交流時,人們總是喜歡以個人的角度去評判和看待一件事情,尤其是在遇到矛盾和糾紛的時候,從不願意去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問題,這樣會使彼此間的矛盾越來越深,也會給自己的內心徒增痛苦。

一隻小豬、一隻綿羊、一頭乳牛,被關在同一個畜欄裏。

有一次,牧人捉住了小豬,小豬便大聲號叫,猛烈地抗拒。

綿羊和乳牛聽到小豬的吵鬧,感到非常的厭煩,便對小豬說:“他常常捉我們,我們並不大呼小叫,就你叫個不停,吵死人了。”

小豬聽了後回答道:“捉你們跟捉我完全是兩回事。他捉你們,隻是要你們身上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卻是要我的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