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告訴我們:“假若懂得了舍,見到別人精神或物質上有苦難,總很歡喜地把自己的幸福、安樂、利益施舍給人,這樣,貪的大病當然就不會生起了。”比如,生活中,你可以把謀生得來的錢財施舍給那些貧病孤苦者,或者捐助社會福利事業,即是慈心施舍。舍的多了,欲望就會少了,無論你身處何地,你的靈魂都會棲息在一個自由和和諧的精神家園中。
無論大小、多少,哪怕施舍一文錢也好,施舍億萬財富也好,我們都要像燃燒的蠟燭一樣,其主要的目的在於利益眾生,不奢求他人的回報,隻要他人能夠獲得光明就好了。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地把貪嗔癡、是非人我、自私狹隘、權力欲望等一切嗜好都戒除掉,從而讓自己擁有一份明朗的心境、坦蕩的胸懷、愜意的生活和寧靜的幸福。
8. 懂得知足,才能快樂
廣廈千萬間,夜眠不過七尺;珍饈百種味,日食隻需三餐。知足常樂雖然是佛教遵循的境界,但這並不是說我們應該沒有欲望,我們也可以放棄不該有的欲望,讓生命得到輕鬆;讓前行的步子不再沉重。
一個人若是感覺不到快樂,那麼他將覺得生活非常無趣。其實,快樂就在我們的身邊,懂得知足,才會感覺到快樂!
有一天,佛遇到了一個王子。
王子看上去年輕、英俊並且富有,他身邊的妻子溫柔美麗,但王子依然一臉沮喪。
佛問他:“你不快樂嗎?我能幫上什麼忙?”
王子說:“我什麼也不缺,但隻缺一樣東西,你能幫我找到嗎?”
佛說:“當然可以,你說什麼東西吧。”
王子說:“我要的是快樂。”
這下子佛犯難了,佛想了想,便說:“我知道了。”然後佛把王子所擁有的東西都拿走了。王子於是成了一個一無所有的人。
過了一段時間,佛又來到王子的身邊,看到王子很狼狽。於是佛又將王子原有的東西還給他,之後便離開了。
又過了一段時間,佛再來看王子,這次王子快樂地生活著。
知足是人生最大的快樂,不知足的人永遠體會不到快樂的滋味,更不會知道什麼是幸福,也就無從體會到幸福。不知知足,快樂難至。人生苦短,為什麼還要心情煩亂呢?人生不過百年,很多都是過眼雲煙。讓我們敞開心菲麵對芸芸眾生、青山綠水吧。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且望天上雲卷雲舒。不管道路如何,我們都要快樂地走下去;不管遭遇什麼,我們都要以平和的心態去麵對。平靜地麵對世界的一切,少一些無奈,多一份從容。
對他人多一點寬容,多一點容忍,多一點理解,多一點體貼,這樣自己也會少一些憂愁,少一些抑鬱,少一些不快,少一些計較。
從前有一個人,以砍柴為生,辛苦勞作,生活窮困。他經常到佛前燒高香,祈求大運降臨,脫出苦海。
真是佛祖慈悲,一天他在山坳裏竟然挖出了一個一百多斤的金羅漢!
轉眼間,他榮華富貴加身,又是買房又是置地。親朋好友一時竟多出好幾倍,大家都向他祝賀,目光裏滿是羨慕。
他隻高興了一陣,繼而犯起愁來,食不知味,睡不安穩。
“偌大的家產,就是賊偷,也一時不能偷光啊!你愁什麼呀!”他老婆勸了幾次沒效果,不由得高聲埋怨。
“婦道人家哪裏知道,怕人偷隻是原因之一!”那山民歎了口氣,繼續說道,“十八羅漢我隻挖到一個,其他十七個不知在什麼地方。要是那十七個羅漢一齊歸我所有,那我就滿足了。”
原來這才是他犯愁的最大原因啊!
“心有妄求,永無寧日,人不能救,天不能救”。一個人沒有一顆知足之心,擁有再多的財富也不會覺得多,怎麼能獲得安樂呢?
正如我國台灣地區的漫畫家蔡誌忠所說:“如果拿橘子來比喻人生,一種橘子大而酸,一種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會抱怨酸,拿到甜的又會抱怨小。而我拿到了小橘子會慶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會感謝它是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