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看通生死,淡然一生
“愛別離,怨憎會,撒手西歸,全無是類。不過是滿眼空花,一片虛幻”。有生就有死,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規律,我們應該以一顆平常之心看待。
現實生活中,生死問題從來都是人生永恒的話題。人在生時畏懼著死,將死的時候惦念著生,是作為凡夫俗子的我們最大的心病。一個人如果看不通生與死,所謂的“養心”將會成為一種空談。在這一點上,我們應該向南懷瑾學習,他認為,生死隻存在於呼吸之間,看通了生死,就能了生達命,才能夠順應自然、重生樂生。到這時候,我們就不必刻意去養生,生命之光就自然會閃現。
曾經有一位老禪師,在將要圓寂之時,就招集所有的弟子,開告別儀式。他對弟子們說道:“我近日恐怕是不行了,料想生命的大限即將到來了。”
弟子們聽完之後,個個悲痛不已。
有的說:“師傅法體仍然是健康的。”
有的說道:“我們還需要師傅的指導。”
這時,其中有一位弟子迎了上去,問道:“時限若已到時,禪師是去好呢,還是留住好呢?”
禪師用極為親切的口氣反問道:“你說怎麼樣才好呢?”
這個弟子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生也好,死也好,一切隨緣任它去好了。”
禪師聽完之後,微微一笑說道:“這正是我心所想!”
說完就圓寂了。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對死亡都會恐懼,讓生的時候也帶著憂慮,是如何也無法活得健康和瀟灑的。
其實,人的生命隻是一個過程,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生與死實際上隻是人生旅途中的一個大轉折,如果能有看透生死的勇氣,就等於把人生中的生死問題徹底解決了。在這方麵,莊子可算得上是看通生死的第一人。
莊子的妻子死了,他的朋友惠施就去他家吊喪。一進門,就看到莊子正叉開兩條腿坐在地上,一邊敲著盆一邊唱歌。
惠施一見,十分生氣地說:“你的妻子跟你過了一輩子,為你生兒育女,辛辛苦苦將他們撫養成人。現在她老死了,你不哭也就罷了,居然還敲著盆子唱歌。這是否有些過分呢?”
然而莊子卻說道:“不要這樣說。她剛死的時候,我怎麼沒有感慨呢?但是推究起來,她原來是沒有生命的,不但沒有生命,就連形體也沒有;不但沒有形體,而且沒有形體產生的氣候征兆。在渾沌混雜之中,逐漸釀成了產生形體的氣候征兆,進而具有了形體,進而具有了生命,進而又有了現在的死亡。這如同春夏秋冬四季變化運行一樣自然。現在她舒舒服服地睡在這天地的大屋子裏,而我卻在這裏號啕大哭,自認為這太不通達天命了,所以就不哭了。”
在莊子的意念中,生死隻是一個自然循環的過程,將生死看成是自然的回歸,對生命的意義理解可謂透徹十足。
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超越生死,而人的精神卻是可以超越生死的。所以,我們對待生命的態度應該如莊子一樣,生則重生,死則安死。生的時候盡心盡力,盡為人之道。聞道且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鞠躬盡瘁,樂天知命,到死時,便能夠自然安息,安然無怨地接受死亡。這時候死亡便失去了它震撼人心的恐怖色彩,失去了玄而又玄的色彩,而完全是一種自然的寧靜安寂。如果針對生時的辛勞奔波而言,死亡所帶來的甚至是人的永久安息、寂靜安然,沒有任何的牽掛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