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相信自己是什麼,就會是什麼,一個人心裏怎樣想,就會成為怎樣的人。我們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幅“心理藍圖”或一幅自畫像,有人稱它為“自我心像”。自我心像有如電腦等程序,直接影響它,的運作結果。如果你的心想像的是做得最好的你,那麼你就會在內心的“熒光屏”上看到一個躊躇滿誌、不斷進取的自我。同時,還會經常收聽到“我做得很好,我以後還會做得更好”之類的信息,這樣你注定會成為一個最好的你。美國哲學家愛默生說:“人的一生正如他一天中所設想的那樣,你怎樣想象,怎樣期待,就有怎樣的人生。”美國赫赫有名的鋼鐵大王安德魯·卡耐基就是一個能充分發揮自己創造機能的楷模。他12歲時由蘇格蘭移居美國,先在一個家紡織廠當工人,當時,他的目標是決心“做全工廠最出色的工人”。因為他經常這樣想,也是這樣的做,終於成為全工廠最優秀的工人。後來命運又安排他當郵遞員,他想的是怎樣“做全美最傑出的郵遞員”。結果他的這一目標也實現了。他的一生總是根據自己所處的環境和地位塑造最佳的自己,他的座右銘就是“做一個最好的自己”。

做一個最好的自己,不一定非要當什麼“家”,也不一定非要出什麼“名”,更不要與別人比高低,比大小,就像人的手指,有大有小,有長有短,它們各有各的用場,各有各的美麗,你能說大拇指就比小拇指好?決定最好的你,既不是你物質財富的多少,也不是你身份的貴賤,關鍵是看你是否擁有實現自己理想的強烈願望,看你身上的潛力能否充分地發揮,人們熟知的三些英雄模範人物,就是在最平凡的崗位上,充分發揮人的創造機能,做好自己身邊的每一件事,創造了最好的自己。

道格拉·拉赫在他的詩中寫道:

如果你不能成為一棵大樹,那就當一叢小灌木。

如果你不能當一叢小灌木,那就當一片小草地。

如果你不能是一隻麝香鹿,那就當尾小鱸魚但要當湖裏最活潑的小鱸魚。

我們不能全是船長,必須有人當水手。

這裏有許多事讓我們去做,有大事,有小事,但最重要的是我們身旁的事。

如果你不能成為大道,那就當一條小路。

如果你不能成為太陽,那就當一顆星星。

決定成敗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在於做一個最好的你。

“塑造一個最好的你”這個目標人人都可以實現,你隻要意識到自己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人物,堅信自己擁有“無限的能力”與“無限的可能性”,你就可以創造和諧的心理,生理韻律,建立起自己理想的自我心像,體現自己人格行為應該具有的魅力,這樣不僅自己滿意,也會得到21世紀的讚許和接納。

十、什麼是幸福

幸福並非稀有,也無所謂象征,她是個總和。

幸福是個總和。庸人緊抱肉體的欲望,免不了狹小心腸天天受到創傷;偉人高攀神聖的希望,免不了忙碌有為,拚搏圖強。要麼是安逸中的愜意,要麼是成功後的豐功偉績、千古流芳,你可以追求這一方,卻不得不放棄另一方。命運,雖不敢說由你去安排,可幸福的結構可由你去設想、去構造。

為了搞點事業,你必須犧牲點什麼。我們主動的放棄,是為了主動的獲取。能夠按照我們的意願去安排我們的幸福結構,這就是幸福。有得有失,患得患失的心理常常是人們平庸的病根。

幹什麼有幹什麼的歡樂和幸福,也有幹什麼的憂愁和煩惱。林肯當總統後覺得有人在他麵前說實話就是一種幸福。一天,林肯和大兒子羅伯特上街,街口被路過的軍隊堵塞了,林肯問一位老鄉:“這是什麼?”意思是哪個軍隊。老鄉答到:“聯邦的軍隊唄,你真是他媽的大笨蛋。”林肯說了聲:“謝謝”,關閉了車門,嚴肅地說:“有人在你麵前說實話,這是一種幸福。”

假如你是一個有權有勢的人,那麼你一定也會感到沒人敢在你麵前說實話將是一種痛苦。我們平常人就不會有這種感覺,隻有失去的和未得到的才是最寶貴的。我們在構造幸福結構的時候,常常在為得到的感到欣慰,又為失去的感到遺憾。大概人們總是喜歡品嚐各種幸福的滋味,因而才去不斷地改變自己的幸福結構,才在不斷的追求,總是從一種勝利走向另一種勝利。

如果你潛心於研究一門學問,你也可能會成為生活中的“呆子”。你不必難過,有得到必然就會有犧牲。

幸福是什麼?幸福並非稀有,也無所謂象征,她是個總和。因為幸福人天皆有,隨處可見、隨時可得,故而並不“稀有”。因為幸福結構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成定型、不拘定義;更無絕對的幸福,故而也無所謂的“象征”。

要奮鬥就會有犧牲。自我犧牲精神是傑出人才的共性特征。偉人和凡人對幸福的理解常常是不同的。

十一、讓大腦成為一個工廠

“你的大腦是一個倉庫還是一個工廠?”這句話是伊裏諾斯銀行和芝加哥信托公司的總經理尤金·斯提汾茲提問的。“你的知覺隻是一種門戶,讓事實進入大腦裏儲藏著呢?……或者能將事實當做一種原料,讓你的大腦生產出新的產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