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遵憲
黃遵憲(1848—1905),字公度,別號人境廬主人。廣東嘉應州(今梅州市)人。清光緒二年(1876)舉人。次年隨何如璋出使日本,任參讚。八年(1882)調任駐美國舊金山總領事。十一年(1885)請假回國,撰成《日本國誌》。十六年(1890)隨薛福成出使英國,任參讚。後又調任駐新加坡總領事。二十年(1894)奉調回國。二十三年(1897)改任湖南長寶鹽法道,署理按察使,協助巡撫陳寶箴推行新政,與梁啟超、譚嗣同等創辦時務學堂和南學會,宣傳維新,成效顯著。次年任命為出使日本大臣,未及赴任,戊戌政變發生,革職回籍。晚年以著述興學終於鄉裏。黃遵憲是晚清著名的維新派代表和新派詩作家,主張”我手寫我口“,成為”詩界革命“的一麵旗幟。其詩既有愛國救亡的巨大政治熱情和變舊創新的銳意革新精神,又能”吟到中華以外天“,”獨辟異境,不愧中國詩界之哥倫布矣“(高旭《願無盡廬詩話》)。故其成就不僅高出於同時舊派詩的作家,而且也超越了同時新派詩的作家。著有《人境廬詩草》十一卷,《日本雜事詩》二卷,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錢仲聯《人境廬詩草箋注》最為詳備。集外詩文,有1960年中華書局版《人境廬集外詩輯》及1981年《文獻》雜誌載《人境廬雜文鈔》等。賦作僅存《小時不識月賦》一篇,本集未收。
據錢仲聯《黃公度先生年譜》和黃遵憲《己亥雜詩》(其四十)”錦袍曾賦小時月,月照恒河鬢已華“及其自注”’小時不識月‘,餘進學時賦題也“,可知此賦作於清同治六年(1867),時年二十歲。此年春,作者應院試,入州學,成秀才。《小時不識月賦》係以童生應嘉應州學試時所作的科場文字。
以”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為韻[1]。
碧宇光澄[2],青春夢繞[3]。舊事茫茫,予懷渺渺[4]。月何分於古今[5],人猶憶乎少小[6]。舉頭即見[7],依然皓魄團團[8];總角何知[9],漫道小時了了[10]。
昔李青蓮神仙骨格,詩酒生涯[11]。偶瓊筵之小坐,向玉宇而翹思[12]。清影堪邀,且喜三人共盞[13];韶華易逝[14],那堪兩鬢已絲[15]。未知過客光陰[16],幾逢圓月?每望廣寒宮闕[17],便憶兒時。
細數前塵[18],尚能仿佛[19]。燈共人篝[20],果從母乞[21]。鬢邊之玉帽斜欹[22],膝下之彩衣低拂[23]。騎來竹馬,長幹之侶歡然[24];夢入繩床,湘管之花鄂不[25]。
偶綺閣之春嬉[26],見玉階之月色[27]。忽流滿地之輝[28],莫解中情之惑[29]。幾時修到?竟如七寶裝成[30];何處飛來[31]?不用一錢買得[32]。隻昨夜高擎珠箔[33],偶爾招邀[34];似春風吹入羅幃,未曾相識[35]。
何半鉤兮彎環[36]?複一輪兮出沒[37]。羌珠鬥之光凝[38],更星潢之豔發[39]。相逢倍覺依依[40],怪事輒呼咄咄[41]。倘使層梯取得,願登百尺之台[42];隻應香餅分來[43],誤指中秋之月。
問天不語[44],愈極模糊。屢低頭而思起[45],奈欲喚而名無。阿姊聰明[46],搴簾學拜[47];群兒三五[48],捉影相娛。幾從華屋秋澄[49],凝眸諦視[50];每見銀河夜轉,拍手歡呼[51]。
如此心情,猶能揣度[52]。曾圓缺之幾回[53],已容顏之非昨[54]。恐蟾兔其笑人[55],竟江湖之落魄[56]。偶然今夕重逢,願有新詩之作。想當日銅鞮爭唱[57],都如宵夢一場[58];算幾番玉鏡高懸[59],未及少年行樂[60]。
因慨夫老大依人[61],關山作客[62]。桃園春色之宵[63],牛渚秋江之夕[64]。謝公別處,客散天青[65];宛水歌中[66],沙寒鷗白[67]。曆數遊蹤,都成浪跡[68]。空學浣花老友[69],兒女遙憐[70];隻同中聖浩然,風流自適[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