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頡利:即頡利可汗(?-634),東突厥可汗。名咄苾,為啟民可汗第三子。公元620年繼其兄處羅為頡利可汗。曾連年侵唐邊地,殺掠吏民,劫奪財物。唐初定中原,無力征討。626年再度入侵,唐太宗親臨渭水,與頡利隔水而語,結渭水便橋之盟,東突厥軍隊方始退還。唐貞觀三年(629),唐太宗派李靖、李出兵與薛延陀可汗夷男等夾攻頡利,次年大敗頡利於陰山,頡利被擒送長安,東突厥前汗國亡。頡利至京,太宗賜以田宅,授以右衛大將軍,634年死於長安。葬禮依突厥風俗。
[17]鐵勒:中國古代北方、西北方民族。又稱狄曆、丁零、敕勒、高車。隋代起作為除突厥以外的突厥係民族的通稱。語言、習俗均與突厥同。公元546年突厥滅高車盡降其部眾,鐵勒諸部遂廣泛地散布在從東到西直至黑海岸邊的整個草原上。隋代,鐵勒分屬東、西突厥,西邊有個別部落始事農耕。605-611年間,鐵勒以契苾、薛延陀二部為主建立部落聯盟。唐初漠北鐵勒諸部中以薛延陀與回紇最強,共建汗國,薛延陀首領夷男為可汗,受唐冊封,助唐滅東突厥。646年,唐滅薛延陀汗國,於鐵勒諸部分置羈縻都督府、州。劙(lí)麵:割破臉皮。此處指紋麵的習俗。劙,割。
[18]白龍:即白龍堆。新疆羅布泊以東至甘肅玉門關間的礫質荒漠,因流沙堆積,蜿曲如龍,故名。亦稱龍堆。
我國家版開白阜[1],蘿奠黃圖[2]。嶰取溝竹[3],管吹塞蘆。玉英貢於鍾峜[4],蒲稍騰自餘吾[5]。得河源於星宿[6],集仙鳳於答蘇。凡勃鞮、和渠之海[7],頭痛身熱之塗。罔不歸我象譯[8],震我狼弧。方欲為樵於雪窟,戢影於冰區[9]。拾蛆蓮而作飯,招央林以為徒[10]。不羨萬裏封侯,效班超之投筆[11];自可五嶽蠟屐[12],學李克之負圖[13]。
(《養素堂文集》卷一,《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白阜:陳耀文《天中記》卷七引《元命苞》稱:”神農氏,怪義生白阜,圖地形脈道。“注曰:”怪義,白阜母名。白阜為神農圖畫地形,通水道之脈,使不壅塞也。“
[2]黃圖:即《三輔黃圖》,古代地理書籍。作者佚名。晁公武《讀書誌》認為可能是梁陳間人之作,程大昌《雍錄》則認為唐肅宗後人作。記載秦漢時期三輔的城池、宮觀、陵廟、明堂、辟雍、郊畤等,間涉及周代舊跡、各項建築,皆指出所在方位。此書條理清晰,為研究關中曆史地理的重要資料。
[3]嶰(xiè):山澗。
[4]玉英:玉之精華。《楚辭·九章·涉江》:”登昆侖兮食玉英。“
[5]蒲稍:亦作”蒲捎“、”蒲梢“。古代駿馬名。《史記·樂書》:”後伐大宛,得千裏馬,馬名蒲梢。“裴駰集解引應劭曰:”大宛舊有天馬種,蹋石汗血,汗從前肩膊出如血,號一日千裏。“餘吾:古水名。即今蒙古境內的鄂爾渾河。《史記·匈奴列傳》:”後二歲,複使貳師將軍將六萬騎,步兵十萬,出朔方。強弩都尉路博德將萬餘人,與貳師會。遊擊將軍說將步騎三萬人,出五原。因杅將軍敖將萬騎步兵三萬人,出雁門。匈奴聞,悉遠其累重於餘吾水北,而單於以十萬騎待水南,與貳師將軍接戰。貳師乃解而引歸,與單於連戰十餘日。“
[6]星宿:即星宿海,位於黃河源頭地區,東與紮陵湖相鄰,西與黃河源流瑪曲相接。星宿海地區海拔四千多米,比五嶽之首的泰山還高許多。星宿海,藏語稱為”錯岔“,意思是”花海子“。這裏的地形是一個狹長的盆地,東西長三十多公裏,南北寬十多公裏。黃河之水行進至此,因地勢平緩,河麵驟然展寬,流速也變緩,四處流淌的河水,使這裏形成大片沼澤和眾多的湖泊。在這不大的盆地裏,竟星羅棋布著數以百計的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湖泊,大的有幾百平方米,小的僅幾平方米,登高遠眺,這些湖泊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閃光,宛如夜空中閃爍的星星,星宿海之名大概即由此而來。史載,唐朝貞觀年間,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曾”次星宿川,達柏海上,望積石山,覽觀河源“。唐宋以來,曾長期將星宿海稱為黃河源頭。元朝專使都實奉命查勘河源後,說河源在”尕甘思西部“,”有泉百餘泓,或泉或潦,水沮如散渙,方可七八十裏,且泥淖溺,不勝人跡,弗可逼視,履高山下瞰,燦若列星“,說的就是星宿海。
[7]勃鞮:古代傳說的國名。《拾遺記·顓頊》:”溟海之北,有勃鞮之國。人皆衣羽毛,無翼而飛,日中無影,壽千歲。食以黑河水藻,飲以陰山桂脂。憑風而翔,乘波而至。中國氣暄,羽毛之衣,稍稍自落。帝乃更以文豹為飾。獻黑玉之環,色如淳漆。貢玄駒千匹。帝以駕鐵輪,騁勞殊鄉絕域。其人依風泛黑河以旋其國也。“
[8]象譯:猶翻譯。《呂氏春秋·慎勢》:”凡冠帶之國,舟車之所通,不用象譯狄鞮。“
[9]戢影:隱匿蹤跡。
[10]央林:古西南國名。《逸周書·王會》:”央林以酋耳。酋耳者,身若虎豹,尾長參其身,食虎豹。“孔晁注:”央林,戎之在西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