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之後,周偉一直不忘幫助家鄉的親朋好友,隻要老家的人求他在北京謀個差事,他都會豪爽地說:“來北京找我吧,就放在我公司裏幹。”於是周偉身邊聚集了一幫感恩戴德的親友。

最初的事實證明,王華這些親友們不但是周偉情感上的親人,更是他事業上的得力助手。周偉在經營中發現,醫藥銷售在曆經市場經濟幾年的發展之後,各大醫院和醫藥銷售渠道已經相對固定,並形成了獨特的醫藥銷售潛規則。作為一家在北京還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想突破這種銷售形式實在太難,但找不到好的突破契機就無法將公司做大。

頭腦活泛的王華向周偉提出一個絕妙的建議,將藥監局官員、製藥企業的老板以及衛生部門官員及醫院領導、專家等相關人員聚集在一起,搞幾次大型的研討會、聯誼會,這樣就在官商之間搭起了一個互相需求的橋梁,形成多贏的局麵,不但凝聚多方人脈,而且可以代理多家企業的產品,更容易串聯起各個方麵的關係。

周偉何嚐不明白關係就是效益這個道理。經過緊鑼密鼓的前期準備,這場由周偉的公司聯合幾個協會組織的研討會在北京一家頂級賓館舉行。會議邀請了100餘名相關人士參加,研討會在一片觥光交錯中圓滿結束。而對於周偉而言,僅僅花了十幾萬元請了一頓飯,卻織就了一個由各方要害人物組成的關係網,收獲實在太大了。

就在這次盛會之後,周偉在公司宣布王華成為公司的副總經理。因為公司規模較小,也沒有什麼正式文件,隻不過是口頭任命而已。對於王華而言應該很知足了,但讓他有些不快的是,自己立下如此功勞隻得了個副總虛名,並沒有得到實際利益。

此後的幾年間,王華雖是副總,雖然在公司的發展中立下汗馬功勞,但他明白自己隻不過是個比別人多拿一兩千元的高級打工仔而已。因為公司畢竟是周偉個人的,自己忙活一場沒得到應有的回報。於是,王華開始有了自己的小算盤。而此時生意做得越來越大的周偉並不清楚王華的想法,反而把幾個重要品種的藥品銷售交給王華全權經營。

轉眼到了2005年,正在周偉的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他怎麼也沒有想到,他的第一次危機也悄悄臨近了。由於藥品市場供大於求等原因,幾種原本緊俏的藥品反而滯銷甚至出現虧損。雖然王華每個月都拿著收支報表給周偉看,但在醫藥行業摸爬滾打了十幾年的周偉也開始犯了嘀咕:其他藥品生意都還順利,為什麼這幾個市場緊俏的品種反而不能盈利?難道真的像王華說的那樣,僅僅是回扣公關費用高和各家企業惡性降價競爭導致不能盈利嗎?如此下去,怎麼走出這種入不敷出的怪圈兒?

周偉從賬本上查不出王華有任何瑕疵,私下詢問業務員,得到的結果並沒發現王華私吞貨款。如果斷貨就斷了關係,硬撐下去也不是辦法,周偉一下子也沒了招數。他隻好找王華推心置腹地商量應對策略。

王華似乎胸有成竹,立即提出公司進行股份製改革的建議。王華建議部分骨幹元老按照進入公司的年度和職位等條件,每人獲得一定的股份,這樣除了工資之外員工還可以拿到股份的分紅,隻有企業跟自己的利益緊密相關,員工才會真正把自己跟公司捆綁在一起。

王華的這個建議似乎是無懈可擊的,並且得到了公司大多數人員的讚成,麵對全體員工紛紛舉起的手,周偉不可能全盤否決。可按照王華的建議,周偉的私人公司將被他自己從貧困的土地上拉出來的人分掉一小半,而在這些股份的分配中,王華無疑是最大的受益者。

此時,考慮到事業發展的周偉並沒考慮更多,畢竟自己仍然占有這個公司80%以上的股份。公司隻有引入現代化企業理念才能做大,於是周偉采納了王華的建議。此後,周偉成為公司的董事長,而王華變成了總經理,擁有公司8%的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