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他對生活的所思所悟尚欠通透,也許他的情感還不足以動人心弦,也許他的文采尚遠未達到“光英朗煉”的境界———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不僅僅在“生活”著,而且嚐試著對生活的感悟反思、濃縮、提煉。作為一個鮮活的、豐滿的、立體的人,這才是最重要的。
我期望著,延安大學文學院能夠培養出更多像武傑同學這樣的學子。
趙維森
(延安大學文學院黨委書記,教授,文藝學碩士生導師)這些天來,我總是盡量用業餘的時間修改漢語言文學專業兩個班送來的詩歌和散文,這些“牽著80後的尾巴,抓住90後的發梢”的大學生在他們的作品裏讚美大自然,歌頌真善美,抒發了他們對親情、友情、愛情的美好情愫與向往。讓人感到意外的是,不少學生在自己的作品裏歎息生命之短暫,追憶逝去的年少時光,挖掘人的生命曆程中更為深層次的東西。我不知道當下的大學生們是過於早熟還是大變革社會促使其思想趨於深刻。過於早熟是好是壞,我也不敢妄加評判。新聞、秘書、廣播電視新聞學的同學們也送來了他們班的作品,一時作品堆積盈案,我隻能更加勤奮地去評閱,直至頭昏腦漲、眼睛紅腫,還不時有同學催問修改進度。都怨自己鼓勵學生去創作,屬於好事者,忙到如此地步,也由不得自己了。
前些日子,武傑(籽慕)同學送來他的作品《情之已動,且為文》,初一看,厚厚的一本,文字很小,肯定是為了節約打印費。偶爾燈下翻閱,便不能釋手。文章以清淡淒婉的格調抒發了自己對即將逝去的年少歲月的無限遐思與追憶,其中有歡樂、鬱悶、奮進,有對理想的追求,亦有對人生失意的無奈,其主色調是灰暗憂傷的。文章編為六輯,其實內容大致概括為三個方麵:一是對孩提時代的追憶與上大學前後心理與情感變化的描述;二是大學時代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感受,欣慰自己的能力得到實際鍛煉,增加了自信心,傾注了自己對老人、孩子們的一片愛心;三是對自己思想情感起伏波動,苦悶、憂傷、彷徨心理路程的描述,同時也涉及到一些深層次的社會問題,說理的同時進行了深入的剖析。
作者自己說:“太多的時間,我似乎都在感歎青春的流逝和歲月的無情。”字裏行間流露著傷感與無奈,既談不上愉快,也談不上悲觀,對於憂傷,卻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分。總的來說,文章表達了作者一種非常原生態、非常樸素的心情,不管讀者如何理解,唯一可以確信的是,作者實現了自己對情感的文字傾訴與表達。我想建議作者,盡量化解自己的傷感情緒,讓自己忙起來,不管做什麼,隻要是有益的事情。
最後我想把我自己的一句話送給作者,一起共勉:“人生如行走在沙漠的駱駝,可怕的不是眼中盡沙漠,而是心中無綠洲。”
呂 達
(延安大學對外聯絡處處長,延安大學文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教授,行政管理學碩士生導師)無意中聽說籽慕正在籌備自己的一部作品集。
意外,相識近三年卻未曾留意過他的文字,哪怕與他的文字有過刹那的交集,我想此舉也將會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我不禁自責,作為籽慕以及眾多同學文學課的老師,對他們文字的陌生是我莫大的憾事。也許就是將這樣的遺憾潛藏心裏,當籽慕將他的手稿遞與我時,我內心的喜悅和熱情溢於言表。
好奇,作為長期以書為伴、從中汲取無限能量的我來說,文字被視作產生共鳴、直抵內心世界的通途。
初遇籽慕的文字,我產生急欲探究的渴望。籽慕作為中文專業的學生他對知識的積累達到了怎樣的程度?
他通過文字會實現怎樣的人生體驗、滲透個人的感悟和冥思?他對文字的駕馭是否已經是駕輕就熟了?
作為老師,亦或是讀者,自然地會關注起籽慕文字的張力,以及借由文字籽慕所經曆的內心成長的過程。
驚訝,我未曾想過在寂靜無人的房間,或是在一天塵囂散盡的深夜,籽慕的內心所激起的波瀾;也感歎於穿梭在日漸熟悉的環境中、經曆慣常日子的籽慕,對尋常景物和人事所保持的那份細膩和敏感;以及由自身經曆所沉澱下來的體驗和思考。如果對這樣的籽慕我曾給予過片刻的關注或是積極的交談,或許行動本身代表了我的肯定和鼓勵。我始終覺得對內心世界自覺地觸探,是一個渴望用文字實踐體驗的個體必須也是根本的條件。而籽慕具備了一個寫作者基本的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