鈺報道:世間關於黛玉之死的說法很多,現存《紅樓夢》一百二十回本後部分說,黛玉在現實麵前改變思路,鼓勵賈寶玉求取功名,齊家盡孝,後來寶釵被王熙鳳在王夫人授意、賈母同意下采用掉包計,與寶釵結婚,黛玉染上重病,此時無人理睬,心痛至極,“焚稿斷癡情”,鬱鬱寡歡,病重而死。
有分析家說:因為她的戀愛失敗。她的性格不為環境所容許。黛玉與情敵寶釵的性格完全是背馳的。寶釵在做人,黛玉在作詩;寶釵在解決婚姻,黛玉在進行戀愛;寶釵把握著現實,黛玉沉酣於意境;寶釵有計劃地適應社會法則,黛玉任自然的表現自己的性靈;寶釵代表當時一般家庭婦女的理智,黛玉代表了當時閨中知識分子的感情。於是那環境容納了迎合時代的寶釵,而扼殺了違反現實的黛玉。後部書的黛玉之死是合理的,並且非常淒美。
劉心武認為,黛玉不該死的如此難堪,而是以一種比葬花還要詩意的方式。死亡方式是沉湖而死。這也是沿襲了周汝昌的猜測。但他否定後四十回的結論。黛玉到底死了沒有,如果是死了到底怎麼死的,黛玉之死說明了什麼?先生能給說說嗎?
先生道:黛玉代表了作者木石之心,中華隱者的赤子之心,黛玉之死是作者木石之誌的現實終結。對於後者曹頓而言,承繼金玉之職,木石之誌在現實中是必須死的;作者的赤子之誌、隱者之心,必將在康熙的任命和家族的願望之中終結。因此,作為小說形象,黛玉在小說中必須死亡。曹頓繼承織造之任,意為接受了“金玉良緣”,做平民的木石之誌終結。林黛玉作為“木石前盟”的人物形象,她的死確實應該是仙去,“玉帶林中掛”,她的死是歸隱山林了。在中華文化裏,歸隱山林就是升仙。在書中,黛玉之死的故事表達就是晴雯之死,晴雯之死就是黛玉之死的具體表現。晴雯是被王夫人為代表的封建勢力驅逐出大觀園,在賈寶玉無限留戀也無力幹涉下,給賈寶玉留下了代表骨骼的指甲仙去了。
黛玉就是被“王夫人”為代表的家族願望和“元春”為代表的封建政治合謀逼迫而死,她隻給寶玉留下代表骨骼的指甲和強烈的控訴。這正是作者曹頓被康熙及曹家人安排接替曹寅為官的“金玉良緣”0“金玉良緣”的發生,黛玉作為“木石之誌”的代表即刻歸於死亡。黛玉是來自仙界的絳珠仙草,代表了純潔的赤子之誌,她不被世俗沾染,不帶走世俗任何汙穢,她的死代表了歸還人性本真。“質本潔來還潔去”,世俗間不能給我存在,我就隻能歸隱山林。她的死就是回歸仙界,歸隱山林。這些是不同於他們的任何猜測的文本結論。黛玉之死我還用黛玉的《葬花吟》予以展示其哲學之思和藝術之美。
我們先看看黛玉《葬花吟》寫了什麼: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遊絲軟係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手把花鋤出繡閨,忍踏落花來複去。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殺葬花人,獨倚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
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
怪奴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
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
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杯淨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