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柳絮詞》表達了作者堅定的政治信念(3 / 3)

寶琴是曹頓的漢明政權的理想,寶琴的詞抒寫的恰恰就是作者對前漢明政權的悼念以及對南漢政權的向往。首先懷念了漢民子孫在“漢苑”、“隋堤”生活的日子,那是多麼的美好啊!怎奈漢明政權的三春事業一朝付諸東流,那漢時明月、火紅的梅花就如夢境一般。不論是江南還是江北,漢民的子孫“幾處落紅庭院,誰家香雪簾櫳?”紛紛破落。我一曹頓流落荒山,遠離親人,無能為力,於家於國不能做什麼貢獻,徒有一腔的自責和仇恨。我流離在外,時刻盼望著南漢政權複國,漢民重新過上主人的日子。“隻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裏人”。唯有西江月,才會使我無限的思念前朝的歲月。很多人在解讀《紅樓夢》時都認為,作者“於家於國無望”的哀歎,是對自己做清朝統治者的幫閑無望的慨歎。這是不對的。蔡元培看到的對南漢的忠誠是對的。“漢苑”、“隋堤”、“明月”、“紅梅”不是無端的呻吟;是對漢家“江月”的無限懷念。

寶釵說“終不免過於喪敗”。這是寶釵對寶琴的詞的準確概括。大家多數看不到破敗在哪兒?為什麼說破敗?其實這首詞是和整部書的結構一致的。曹家破敗了,作為“以家事寫國事”的《紅樓夢》在此處是必須有人提出國事破敗的悲哀淒楚的心情的。這個人物,也必須是代表漢民族思想的薛寶琴。寶琴所寫的破敗就是明漢政權的破敗。此首詩詞,恰恰就是為此而作。

到此,對於曹家、明漢政權的身世破敗已經次第敘述完畢,那麼接下來會是什麼表現呢?適合什麼人表達呢?會不會是代表曹頓現實政治實踐的薛寶釵呢?

果然是。寶釵笑道:“終不免過於喪敗。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輕薄無根無絆的東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說好了,才不落套。所以我謅了一首來,未必合你們的意思。”眾人笑道:“不要太謙。我們且賞鑒,自然是好的。”因看這一首,《臨江仙》道是:

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卷得均勻。

湘雲先笑道:“好一個‘東風卷得均勻’!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又看底下道:

蜂團蝶陣亂紛紛。

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

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

韶華休笑本無根,

好風頻借力,送我上青雲!

今天的大師、學者大都把寶釵看成是追名逐利的小人,一味把她看成是追求仕途經濟的女人。這是完全背離我的宗旨的誤讀。薛寶釵是我的世俗政治生活的形象,她代表的就是現實目標。我說“懷金悼玉”,我把寶釵與黛玉合傳,就是因為寶釵代表了我的現實政治理想的內心存在,黛玉代表了我的出世理想的內心存在。成就功業與出世修道的矛盾心理的客觀並存,是每一個中國知識分子都有的毛病。在此,我的目的就是借寶釵一我的世俗政治理想的代表人物之口,表達了我的堅定的現實的政治信念。

大意就是如下的解析之意。客觀的說,東風對於每一個人都是均勻的,不為堯存,不為紂亡。“白玉堂”是什麼?就是朝堂。東風吹給“白玉堂”的是一樣的功力。但是,封建統治幾千年,蜂團蝶陣亂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漢明政權的失敗本身就是曆史的必然。那麼,水清之國的政權也終將喪亡。不要太過悲傷,也不可隨逝水,豈必委芳塵?不管是千難萬險,我們不要改變了我們的誌向。也不要因為我們老去,韶華不再而自棄;當新的一股東風來臨,我們的誌向一定會實現。好風頻借力,送我上青雲!漢明政權必將回歸。所以,“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說好了,才不落套。”

整個《柳絮詞》就是以史湘雲引題,層層展開,次第深人,最終落腳在薛寶釵的《臨江仙》上。這一首才是《柳絮詞》的主題,才是作者的目的所在。作者就是借柳絮的飛逝,宣告柳絮不僅僅會飛逝,也會在“好風憑借力”時,飛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