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何謂宿孽總因情——迷霧下的真容(1 / 3)

鈺報道:《石頭記》紅樓夢曲《好事終》說,畫梁春盡落香塵,擅風情,秉月貌,便是敗家的根本。箕裘頹墮皆從敬,家事消亡首罪寧。宿孽總因情!這首曲子,一般解讀都說是寫秦可卿的命運結局的。他們說,秦可卿擅風情秉月貌,她和公公賈珍通奸,最後好事敗露,在畫梁上吊死了。我就不明白,《石頭記》中在哪兒寫了這些話呢?不是後人自己臆想的嗎?秦可卿和公公通奸怎麼就敗了家呢?這首曲子到底什麼意思,先生能給我解讀一下嘛?

比如,最近我在百度上搜到了一分帖子,它是這麼說的:

《紅樓夢》裏的這首曲子是寫秦可卿的。曲名“好事終”的“好事”特指男女風月之事,是反語。

秦可卿本是被棄於養生堂的孤兒,她從抱養她的“寒儒薄宦”之家進入賈府以後,就墮入了罪惡的淵藪。她走上絕路是賈府主子們糜爛生活的惡果,其中首惡便是賈珍這類人形獸類。

這首吟詠秦可卿的曲子著眼點卻落在了整個賈氏大家族上。曹雪芹把這個“百年望族”衰落和敗亡的主要原因歸結為賈敬的荒誕不經和對子孫的放任自流,導致寧府上下亂倫濫交,綱常敗壞。秦可卿之死,是在封建世族繁華鼎盛時暴露出來的一個敗亡的征兆。曹雪芹的這種處理,大大加深了秦可卿悲劇故事的曆史縱深感,使這首曲子具有了更為深廣的社會意義。當然,作者由於時代所限,時不時地會陷入宿命的因果循環論,對於這些思想我們應當注意鑒別。

產生這種解讀的原因。首先是作者的不斷鋪陳,層層暗示。

首先住所:說著大家來至秦氏房中。剛至房門,便有一股細細的甜香襲人而來。寶玉覺得眼餳骨軟,連說“好香!”入房向壁上看時,有唐伯虎畫的《海棠春睡圖》,兩邊有宋學士秦太虛寫的一副對聯,其聯雲:嫩寒鎖夢因春冷,芳氣籠人是酒香。案上設著武則天當日鏡室中設的寶鏡,一邊擺著飛燕立著舞過的金盤,盤內盛著安祿山擲過傷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麵設著壽昌公主於含章殿下臥的榻,懸的是同昌公主製的聯珠帳。寶玉含笑連說:“這裏好!”秦氏笑道:“我這屋子大約神仙也可以住得了。”說著親自展開了西子浣過的紗衾,移了紅娘抱過的鴛枕。

其二判詞: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謾言不肖皆榮出,造釁開端實在寧。

第三行事:她隻在書中做過兩件事。一是引導寶玉神遊太虛幻境,在寶玉神遊太虛幻境時,以警幻仙子之妹的身份許配給了寶玉。二是在頻臨死亡告訴鳳姐長家計。其他沒有再做什麼事情。倒是性情溫和:“那長一輩的,想她素曰孝順;平輩的,想她素曰和陸親密;下一輩的,想她素曰慈愛;以及家中仆從老小,想她素日憐貧惜賤,愛老慈幼之思,莫不悲嚎痛哭”。就連一向目空一切,做事心狠手辣,動不動就給人臉色看的鳳辣子,竟也一反常態,與秦可卿素來是“最好的”“常在一處密訴衷腸”。

第四閑言碎語。特別是焦大關於扒灰的一段話。一般大家都算在了賈珍頭上,這就必然牽涉到他的兒媳賈蓉媳婦秦可卿。

第五脂批。事見甲戌本第十三回回末總批,此批語應為畸笏叟所作:秦可卿淫喪天香樓,作者用史筆也。老朽因有魂托鳳姐賈家後事二件,豈是安富尊榮坐享人能想得到者?其事雖未行,其言其意,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刪去“遺簪”、“更衣”諸文,是以此回隻十頁,刪去天香樓一節,少去四五頁也。

這些證據充分說明秦可卿是與賈珍通奸的。

先生道:其實以上解讀都是片麵的和膚淺的,是自然主義的寫實論在作怪。在這兒我結合文本把我當時的想法解讀與你聽,並且針對上文進行厘清!

一、我寫秦可卿人物的目的。

首先,秦可卿代表皇家與曹顆(曹頓)的關係。對秦可卿的解讀大家可以看看前文,她解析和表現了曹顆(曹頓)的一個方麵,是作者表達思想的一個側麵。《石頭記》中,但凡“秦”皆指漢祚,金和夏皆喻北遺。秦鍾、秦玉被抱養所指就是漢祚移位。她的主要方麵之一就是皇權,她的人物形象就是康熙,所以作者在文本之中她的住處、她的喪儀全部是皇家的樣子。這就是為什麼有很多人認為她應該是某皇妃或者康熙等等的原因。她代表皇權。漢祚被北遺抱養,秦權被清權取代。就作者所處時代而言,主要形象是康熙。脂批說“由秦氏引夢”,秦可卿是全部《石頭記》紅樓一夢的開端,正是指不想人世做官進人盧生浮夢的曹顆(曹頓)被皇權(康熙命令)引人太虛浮夢之中,也就是太虛幻境之中,遊曆了一番南柯一夢,也就是進人“金玉良緣”之中,終至狼蹲虎踞的深淵前警醒,由灰侍者引渡(“灰侍者引渡”正是曹頓“假死出家”的另稱),飄然出家,回歸人性本真。秦可卿的故事就是曹顆(曹頓)經曆金玉良緣和木石前盟二者選擇的故事,是皇權與平民曹顆(曹頓)的交集。所以,脂批再言“由秦氏出夢”,就是隱身出家,自此回歸木石前盟的隱者生活。就是說,是康熙的任命使曹頓經曆了織造職任的浮夢後驚醒。秦可卿作為引夢人,在皇權她就是皇家權勢和康熙形象;在曹家的存在則是曹顆(曹頓)的化身。曹顆(山東方言“蓉”讀作y.g),賈蓉演繹者。關於秦氏長家計之事就是曹顆(曹頓)假死出家長家計之喻,秦氏“死封”是曹顆曾經的官職。這些都是可鉚合隼的,你要弄通了這些道理,就一點也不混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