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我為什麼說他們的認識是膚淺的甚至是錯誤的呢?我在開篇就出此幅對聯到底是什麼用意呢?請認真聽我的揭示,並且和以上觀點比較,從中認真領悟。
首先是為全書定下認識論基調。剛才第一種觀點在這一點上看到了某些方麵。整部書的結構基調就是用假象映射真理,用傳奇書寫信史。這幅對聯就是告訴讀者,在讀這部書要用真假互參的方法,要從表象的“假”中看到“真”,用慧眼讀書。
主要的著眼點是,提示甄寶玉與賈寶玉之所以“真”與“假”的來曆。前麵章節我已經告訴了大家,賈寶玉的真形象是曹寅兒子“曹顆”,而曹顆卻有兩個,一個是生於一六八九年的曹寅親生兒子連生;一個是在曹寅這個親生兒子“殤”後,曹荃二子曹頓人嗣改名曹顆的珍兒曹頓,他生於一六八六年。為了表述方便,我稱連生曹顆和珍兒曹顆。連生曹顆是曹寅親生,珍兒曹顆是曹寅人嗣的曹頓。連生曹顆,生於一六八九年,常駐江寧;珍兒曹顆,生於一六八六年,早年生活於北京。連生曹顆比珍兒曹顆小三歲。請看《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文本介紹:
甄寶玉是金陵體仁院欽差的兒子,住在江南。他的形體、容貌、性格、家庭狀況等等一如京中賈寶玉毫無二致。恰恰金陵甄寶玉唯獨比京中賈寶玉小了三歲。這是為什麼?作者如果非要寫成“二而一、一而二”的甄寶玉與賈寶玉,為什麼其他都相同唯獨年齡差三歲,而且言之鑿鑿。隻有一個結論,甄寶玉和賈寶玉的原型是兩個人。他們曾經飾演了同一個人物,這兩個人物他們年齡相差三歲。他們是兩個人,不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相容關係,是一個扮演了另一個的疊加關係。這是我有意識留下的線索,留給讀者思考的。我相信總會有讀者看出來這些東西。我在《脂硯齋重評石頭記》裏自始至終在年齡問題上做文章,就是要交給讀者一把進人紅樓的鑰匙。前麵我通過文本敘述,告訴了賈寶玉的年齡以及生日。就是一六八六年四月十五日,芒種節。那麼甄寶玉多大呢?甄寶玉比賈寶玉小三歲。既然甄寶玉賈寶玉是兩個人,甄寶玉會是誰呢?
還是看文本介紹吧!
1、第二回介紹林黛玉時說:“賈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歲”。這一年,賈雨村人林家為西席,教授了一年多時間,賈氏病故,不久林黛玉就進了榮國府。林黛玉母親病故後需要守孝一段時間後才能進榮國府,由此推斷,林黛玉進府時,年齡大概七歲。又在第三回中,林黛玉說:“這位哥哥比我大一歲,小名就叫寶玉”這一節的主要目的就是告訴你寶玉比黛玉大一歲。
2、據第八回文本的描述,秦鍾人賈氏私塾時才十歲,第九回又借賈寶玉之口說:“咱們兩人,一樣的年紀”。而第八回與第九回所寫的情節沒有跨年度,所以秦鍾人賈氏家塾這一年賈寶玉也是十歲。這一節就是要介紹寶玉十歲,而不是為了介紹秦鍾十歲。自此,秦鍾在賈府經過了兩個冬日便病亡來,應該是十二歲。
3、第二十二回說,元妃省親這一年的正月二十一日是薛寶釵的十五歲生日。這一年賈寶玉是十三歲。
4、第二十五回,寫了寶玉、鳳姐中邪並被僧、道解救的情節,並借和尚之口說:”青埂峰下別來十三載矣!”“別來十三載,也就是說寶玉已經十三歲了。”與以上說法正好互相印證。而且從以上過生日所言來看都是周歲之數。而這年正是“元妃省親”的一年,是康熙第三次南巡省母“孫氏夫人”的那一年。
5、第四十五回交待了林黛玉自己說的話:“我長了今年十五歲”,可見這一年賈寶玉已經十六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