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確定下來以後,宋征開始雕刻劍紋,複雜的紋路他還不懂,於是在劍身上雕一些羽毛紋路,劍格上是一些簡單的木紋,劍莖更簡單,就是一些交叉的十字紋,劍首雕出一個鳳頭。
河泥濕潤,雕刻的難度不大,但宋征第一次上手,就算腦中知識豐富,也難免有些生疏,花了足足一個時辰,弄壞了兩個模型,才勉強成功塑模。
模型分為兩邊,中間鏤空,用來填料,兩邊合起來的時候會出現一個空隙,這個空隙就是劍的厚度,而填料之前,必須先將模型燒硬。
宋征取出器爐,在三足之間的火盆上架起柴火。
“這玩意兒,真是個好東西啊。”火才生起來不久,宋征就感到這器爐的不凡了,爐身上,那些錯落有致的小孔開得極為合理,通風十分之好,器爐的傳熱性能亦是極佳,一會兒工夫就燙了。
宋征適時將兵器模型放入其中,蓋上蓋子,通過旁邊的氣孔,他能看見模型的顏色變化,當模型由棕色變為白色的時候,他知道時機已到,便把柴火熄滅,將模型取出。
第一步塑模已經完成,接下來就是澆注。
所謂“澆注”,就是將鐵、銅等兵器的主體材料放入爐中,高溫燒溶,然後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再灌流進已經塑造好的模型中。
這是非常難的步驟,煆燒的火候、時間,融合的比例等等,隻要一步做錯,那麼鑄兵就失敗。
宋征深吸了一口氣,屏氣凝神之後,再度將火生起,待溫度稍高,他把器爐裏邊的兩塊擋板抽出,隔在器爐中,將其分為大小不一的三個部分。
一般來說,剛開始學習鑄兵,都是一樣材料一樣材料地煆燒,掌握好各種材料的特性之後,方才進行融合。
但宋征不能這樣做,因為他沒錢,煆燒單一材料的練習固然好,不過此法隻能打造出單一屬性的兵器,比如純粹的鐵劍或者銅劍,這類兵器要麼太脆,要麼太鈍,並不適合兵者戰鬥使用。
所以宋征決定冒險,一上來就同時進行三樣材料的煆燒。
器爐分為大中小三個部分,宋征往最大的空間內放入兩塊鐵,在中央部分放入一塊銅,最小的部分也放入一塊銅。
蓋子合上,火苗升騰,爐內的溫度越來越高,宋征將柴火堆高一些,那器爐像是有吸力一般,直引得火苗往上竄。
沒過多久,器爐已經變得滾燙,就連附近的空氣,都出現了扭曲的痕跡。
透過氣孔,宋征可以看見,最先融化的是錫,化為一灘銀白色的液體,由於比例的問題,宋征需要錫的量較少,多餘的錫液從特定的管道中流出,看的宋征一陣心疼,那可都是白花花的銀子啊!
不過心痛歸心痛,宋征又不能進行回收,因為經過高溫融化的錫液,一旦接觸了新鮮空氣,便會摻入雜質,是無法再次使用的。
錫液完全融化後不久,銅也開始融化,所幸銅液的量剛剛好,沒有多餘,否則宋征心裏又要滴血了。
再接下來,就是最難融化的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