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李定國寧死荒外不降清(1 / 1)

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學問者必能辨是非。——宋·歐陽修

李定國(1620—1663),字鴻遠,小號一純。漢族。明末傑出的軍事家,民族英雄。陝西榆林人。明末清初大西農民軍領袖之一。家世務農。崇禎三年(1630年),年方十歲的李定國就參加了張獻忠起義軍,受到張獻忠的喜愛。李定國隨張獻忠起義軍轉戰於秦、晉、豫、楚,臨敵陷陣以勇猛稱,又喜讀兵法、《資治通鑒》諸書,在軍中以寬慈著。有文武才,以勇猛著稱,殺敵不計其數。大西政權建立,擢安西將軍,同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一起,被養為義子,合稱四將軍。後數年,大順元年,張獻忠死後,率大西軍餘部進駐雲南,聯明抗清,從而立下赫赫戰功。

李定國是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手下的一員名將,是張獻忠四個義子中的老二。張獻忠在西充犧牲之後,留下五六萬起義軍由孫可望、李定國率領,南下貴州、雲南。清軍南侵,大敵當前,階級矛盾相對緩和了,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他們派人向永曆帝建議,願意聯合抗清。這對於朝不保夕、岌岌可危的永曆政權來說,當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他隻好依靠大西軍,並封孫可望為秦王。然而孫可望別有用心,他妄想把永曆帝控製在手裏,作威作福,獨斷專行,並不熱心於抗清之事。

李定國轉戰雲南、貴州、廣西、湖南,連下數十城,立下累累戰功,永曆帝封他為西寧王。這引起了孫可望的妒忌。他假意邀請李定國商量事,想暗害李定國。李定國察覺了他的意圖,隻好帶兵離開湖南,回到雲南。孫可望想提高自己的威望,也領兵到湖南進攻清軍,結果卻打了大敗仗。孫可望野心勃勃,想逼迫永曆帝讓位,由自己篡權。他知道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除掉李定國這個障礙。1657年,他率兵14萬進攻雲南的李定國。自古以來,挑動內戰都是不得人心的。孫可望手下的將士們,都恨透了他的分裂活動,雙方一經交戰,就紛紛自動倒戈,投向李定國一邊。孫可望的軍隊迅速瓦解,他狼狽逃回貴陽,又遭到貴陽守將馮雙禮的反對。他走投無路,就跑到湖南向經略洪承疇乞降。

永曆政權經過孫可望的叛亂,力量大大削弱。1658年,清朝大將軍羅讬自湖南、吳三桂自四川、卓布泰自廣西,分三路大舉進攻貴州,李定國也分兵三路進行阻擊。然而寡不敵眾,士氣也大不如前,戰事接連失利,不得不退回雲南。李定國護衛著永曆帝逃到永昌。

1659年,清軍進入雲南,李定國派靳統武護衛永曆帝逃往騰越。清軍攻克永昌,橫渡潞江,攀登磨盤山。李定國派部將竇民望、高文貴、王璽分兵設伏等待清軍到來。清軍進入埋伏圈,並向李定國的陣地發炮。於是伏兵四起,與清兵展開了肉搏,雙方死傷慘重。竇民望被炮彈擊穿肋下,血流如注,還持刀拚命廝殺,最後終於倒下。王璽也戰死在陣地上。李定國在山巔指揮戰鬥,炮彈就墜落在他麵前,掀起的泥土、石塊將他全身覆蓋。他從土堆裏爬出來,指揮軍隊撤退。部隊還未退到騰越,驚慌失措的永曆帝已由幾個親信官員陪同,逃往緬甸去了。

李定國在雲南和緬甸邊界收集殘部,打擊清軍,準備恢複。永曆帝逃往緬甸,被緬甸軟禁了起來。李定國與清軍且戰且走,最後也退入緬甸。他13次要求歸還永曆帝,都未得到滿意的答複。他想用武力奪回永曆帝,因為人地兩疏,也未能如願。1661年12月,吳三桂帶領清兵10萬開進緬甸,逼緬甸交出了永曆帝和太子後妃,清兵把他們押到昆明殺害了。李定國本想約請暹羅(今泰國)出兵進攻緬甸,奪回永曆帝。當聽到永曆帝被害的消息,他憂憤萬分,終於病死軍中。臨死時他對自己的兒子和部將說:“寧死荒外,毋得降清。”

故事感悟

寧死荒外,不得降清,這是李定國臨終前最後的囑托,沒有依依惜別,隻有堅定的決心和鬥誌。在曆史中,各為其主的事例數不勝數,他們的對錯甚至不需要過多關注,但他們為自己的信仰堅持到底、剛強不屈的氣魄將永遠流傳史冊。

史海擷英

南明政權的建立

明末北京失陷後,朱姓宗室在南方建立起來的諸政權,有福王弘光政權,唐王隆武政權,魯王政權,唐王紹武政權,桂王永曆政權,韓王定武政權。其中影響較大的是福王和桂王政權。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十五日,福王朱由崧在丹陽總督馬士英等人擁戴下在南京稱帝,建元弘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