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井”裏到底埋藏什麼氣體呢?原來是天然氣。天然氣常常和石油共生在一起,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其中甲烷占的比例最大,常常占到80%以上,有時甚至高達95%。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氣作燃料的國家。早在公元前200年,我國的四川臨邛縣(即今四川邛峽縣)就利用天然氣來煮鹽。上麵那首詩描述的就是用天然氣井煮鹽的情況。據古書中介紹,這種天然氣井深達200米。而英國有記載的使用天然氣的時間是1668年,這比我國要晚13個世紀多。
天然氣的發現,與古時人民打井有關。當古時打井深度增加時,往往把含石油的油層也給打穿了,就有天然氣冒出。清代道光十六年間,即公元1821年至1850年,在四川就有許多鑽井能手,他們用竹、木和鑽頭製成的鑽機,鑽穿了天然氣田的主要地層,建成了深達1000米以上的氣田,使天然氣的開采達到十分高的水平。
天然氣也和石油一樣,是由幾百萬年前的動植物殘骸在水底沉積,在與空氣隔絕的條件下,經細菌分解而形成的。天然氣往往和石油伴生在一起,但由於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所以發熱量要比煤氣高,幾乎要高出1倍,所以天然氣是一種理想的燃料,用它做飯火“猛”,省氣。
在我國一些大城市裏,已經使用了人工煤氣。由於人工煤氣必須由生產煤氣的廠家引來,而且要用煤再加工得到,所以很麻煩。現在北京等城市,又在用天然氣置換煤氣。這是因為天然氣除發熱量比煤氣高以外,還有對環境汙染少的優點。它燒起來沒有煙和灰,十分幹淨,而且它含雜質少,所以產生的廢氣也少。
天然氣和煤氣一樣,有一個非常大的優點,就是運輸起來比較方便。可以用管道來進行運輸,直接從天然氣的產地引進千家萬戶。我們陝甘寧地區天然氣產量豐富,雖然離北京距離很遠,但是隻要一次性投資建設輸氣管通,就可以得到長期的好處。所以,北京正在進行將陝甘寧地區的天然氣引入工程,目前已有許多家庭將煤氣置換成了天然氣,享受到天然氣這種能源帶來的益處。
天然氣和石油往往伴生在一起有的天然氣還特別有意思,其中含有少量的氦氣。氦氣是一種比空氣輕的氣體,現在許多氣球就是充入了氦氣。
這樣,就可以用這種天然氣來填充氣球和飛艇。而且可以用這種輕飛行器來進行運輸,這樣既可以運輸別的物體,還可以運輸天然氣本身,這不是一舉兩得的好事嗎!
酒泉城的保衛戰
在我國甘肅省有一個叫酒泉的城市,見到這個名字,你當然會想到這裏出產美酒。但是你可曾知道,古時這裏還出產石油。
公元578年,那時我國正處在南北朝時代,我國西部地區常遭到外族的侵略。處在我國西部的酒泉城,也受到突厥貴族軍隊的進攻。麵對外族軍隊把攻城器械架上酒泉城,居民們憤怒了。他們想起酒泉附近的老君廟出產石油,而這種石油可以燃燒,於是紛紛用火器將石油澆在敵軍的攻城器械上,然後點上火。熊熊的火焰把攻城器械燒得七零八落,敵軍救也不救了,就這樣攻城失敗了。酒泉城保衛住了,在這場保衛戰中,立下汗馬功勞的竟是石油。
石油這種可燃性的液體燃料,我國很早就發現了。公元前800年的古書《易經》上就有石油的記載。早在公元前一世紀的西漢,我國古代人民就學會了使用石油。大約在1800年前,我國古代曆史學家班固在他寫的《漢書》中,就提到這種燃料。書中說:“高奴有洧水可燃。”高奴就是今天陝西延安一帶,那裏有一條河叫清水。“燃”是一個古字,就是今天的“燃”字。這段話說的是延安附近的洧水可以燃燒。一般的水是不會燃燒的,這裏講的洧水因為含有石油,所以可以燃燒。由此可見,當時的人民就知道使用石油了。
雖然當時人民還不知道石油這個名稱。
在《後漢書》中又記載,酒泉的“石漆”燃之極明,不可食。“石漆”,這便是那時人民對石油的稱呼。到了唐代,又把石油稱作“石脂水”。宋朝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兵工作坊裏設有“猛火油作”,即製作“猛火油”的作坊,這“猛火油”也是指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