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動物——人類的夥伴(3)(2 / 2)

人類的嗅覺已經大大地退化了,甚至常常不能察覺到自己嗅跡的潛在功能。更滑稽的是,人類還使用各種以動植物為原料的香水灑在自己的身上,將自己的嗅跡隱藏在其他動植物的嗅跡之中。人類生活在擁擠的社會中,似乎忘卻了原有的生物本性。似乎隻有科學家們還在研究動物發達的嗅覺,利用仿生學的原理造謂人類。

動物的方向辨別

動物是否真的能利用地球磁力航行。這一直是個有爭議的問題。如今研究人員認為,飛鳥、魚、昆蟲甚至病毒都能感受到磁場,但動物是怎樣感知磁場的卻仍然是個謎。

研究人員逐漸發現,光線可能是動物感知磁場的重要因素。美舊紐約州立大學的科學家觀察到,麻雀是利用極光來校正其磁場指南針,而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則發現,一些鳥類是利用光線感知磁場。由於磁場與地軸不一致。因此動物不必調整其內部定向器與方向一致就可航行,而且一些鳥類則是依靠星宿來定向。

紐約大學的研究人員用63隻年幼麻雀做試驗兩個月,不讓它們看見門外和窗外,觀察其如何定方向。然後把麻雀分成兩組,其中一組使其偏離磁場90°,這種有意偏離方向是為了要讓這組麻雀飛錯方向。然後讓每組麻雀的一半看見正常的天空,而另一半通過去磁濾光鏡看見天空。此後在室內放飛這些麻雀。那些看見過正常天空且轉移磁場90°的麻雀竟以此向南轉向90°;但是,那些通過去磁濾光鏡看天空而又轉向90°的麻雀就隻是沿著正轉向的方向飛行。這說明麻雀是用極光而不是用太陽的位置確定方向。

法蘭克福大學的研究人員用22隻麻雀,一種在澳大利亞塔斯瑪尼亞島和澳大利亞大陸之間遷徙的鳥作試驗。他們把每隻鳥放在一個很大的有天窗的鳥籠內,然後替換著給予白、藍和綠光時,鳥兒就會從北向東北方向轉移方向。

但是如果給予鳥兒紅光時,它們就迷失方向,無所適從。

傳統理論認為,光線可以激活眼睛色素細胞中的電子,如視紫紅質。這可導致一係列能量轉換,直到神經細胞將能量信息傳遞給大腦。根據這一理論,動物的磁力感位也是一種能量轉移,將依賴相對於地磁場的位置而變化。

因此,當鳥兒看見地平線時,其眼睛的感知就與地球磁場一致從而發現亮點和暗處,辨別方向。銀雀的例子就是例證。因為視紫紅質對紅光不起反應,因此這種長波(紅光)不能激活磁感受器,也就不能為鳥兒提供方向指南。而且新的研究表明,果蠅也有類似的辨別方向的機能。

但是另一些研究人員認為紅光也能影響銀雀的辨向而無須磁感受器。因此上述理論恐怕還有待於深入的研究來證實。

關於動物的死亡

即使麵對死亡,有些動物也會比其他動物更加怪異。

澳大利亞的蟹蛛,子女會吃掉自己的母親。小蟹蛛一旦破卵而出,就開始吸吮母蜘蛛的腿,直到母親完全幹涸。

南美洲的有些魚類在產卵或交配後就會死亡,而章魚也會如此。但我們發現。如果切除章魚的生殖器官,章魚就能活得很久……雖然會覺得無聊,沒有伴侶。

如果非要說哪種動物對人類最危險,我們一定會說是狼、熊或蛇。但事實卻藏在一對溫柔的眼睛背後,與其他動物相比,自尾鹿對人類的危害最大,因為由它引起的交通事故最多。

說到會騙人的麵孔,有一種動物比鯊魚更加危險。據估計,目前每年因鯊魚而死亡的人數是僅為十人,而每年會有一百人被牛踩死。

死亡是生命的事實,事實證明,所有哺乳動物在死亡之前的心跳總數都可達到近十億次。老鼠死前的心跳接近十億次,但它的壽命隻有八百五十天。而大象則有七十五年來分配如此之多的心跳數。人類是個例外,是唯一一種一生的心跳總數可達三十億次的哺乳動物。

俗話說,分享是一種生活方式。有些動物把這句話太當真了,例如,土撥鼠。目前所知土撥鼠最大的族群分布在美國的德克薩斯州。在長402千米、寬160千米的領地內,棲居著大約四億隻土撥鼠。

如果這個數字令人歎為觀止,那另一個數字更是個天文數字。事實上,有一千億億隻昆蟲生活在地球上。這實在是不可思議,但推算出這個數字的人顯然更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