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趣味動物(8)(1 / 3)

大多數蝙蝠均於白天棲息,夜晚覓食。蝙蝠的這種生活特征使得它們能夠避開天敵,並且避開高溫之苦。除了狐蝠喜歡棲息在樹上,大多數蝙蝠棲息於山洞、礦洞和懸崖下的怪石、廢墟或建築物內。蝙蝠在休息時總是倒掛著睡覺。它們足腱構造極為特殊,能夠深深鉗握住岩壁,即便在死後也維持這個姿態。

總的來說,蝙蝠是對人類有益的一種哺乳動物:大部分種類的蝙蝠是以昆蟲為食,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以害蟲為主食;有些蝙蝠愛食花粉、花蜜,這又有利於花的授粉。吸血蝙蝠主要生活在熱帶美洲,以哺乳動物及大型鳥類的血液為主食,有時它們也能傳播狂犬病毒。蝙蝠的體重雖小,但食量驚人,吃進的食物總是能達到其體重的2倍以上。蝙蝠也需要冬眠,但冬眠的深度不大。有時它們在冬眠期也會進食,即使被打斷冬眠也能馬上恢複正常。

蝙蝠對人類的啟示主要在於它的回聲定位係統。蝙蝠喉頭發出的超聲波可以從嘴巴和鼻子中以聲波脈衝的方式發射出去,超聲波在遇到固體物體後能夠折回,蝙蝠的耳朵接收後,這些超聲波被傳入大腦,蝙蝠的大腦經過處理聲波後,就會形成反映四周地形的聲波圖,這樣大腦就可以指揮蝙蝠做出下一步的行動了。

名副其實的“吸血鬼”——吸血蝠

提起吸血蝙蝠,人們的腦海中就會浮現出一種恐怖的景象。它們經常在夜晚從盤踞的山洞中飛出,尋找那些可以獵取的溫血動物。黑壓壓的一片橫掃地麵,發現獵物後便開始吸食血液,這種可怕的行為,讓人們的心理產生了極大的恐懼感。

在美洲大陸的一些山洞裏,就有一種“嗜血如命”的吸血蝠。它們經常在夜晚出沒,當肉食動物們都停止活動後,吸血蝠就從陰暗的山洞中飛出,尋找可以吸食的獵物。

這種身體短小而渾圓的美洲吸血蝠,身長不超過7厘米,體重在100克左右。它有著鋒利的牙齒,吸血蝠就是憑借這個銳利的武器捕食獵物的。

吸血蝠具有奇怪的生理特征,它僅以吸食到的血液為生。吸血蝠的生命是靠血液維持的,體重與吸到的血液也有著密切的關係。若超過60小時沒有血液食源,它便無法維持自身的體溫,體重自然減少25%。所以,吸血蝠會瘋狂捕食獵物,吸食它們的血液,以維持自身的代謝,保證體內有充足的能量避免死亡。

現已查明的吸血蝠共有三大種類:普通吸血蝠、白翅吸血蝠以及邊毛腿吸血蝠。它們隻生活於美洲熱帶地區。

吸血蝠的適應能力極強。它們不僅可以生活在熱帶雨林的潮濕環境中,也可以在較冷的山區生存。與普通蝙蝠一樣,吸血蝠也具有敏銳的聽覺和嗅覺,並利用回聲探測確定方位。吸血蝠會根據獵物的不同而選擇不同的吸食部位,如果被吸血的對象是鳥類,它會選擇腿部吸血;如果被吸血的對象是豬,它就選擇其腹部;如果遇到的是牛、馬,它便選擇它們的背部和體側下手。對於年幼的吸血蝠來說,獵食則是一種艱難的事情。它們要學會獵食的迅速而準確,既要吸到血液又不會讓獵物感覺到疼。吸血蝠吸公雞的血時,通常是突然降至地麵,後肢著地,同時用翼將公雞的一隻腿鉤攀住,開始下口。當吸血蝠吸食人血時,常在夜深人靜時,偷偷地潛入屋內,用翼肘撐起身子,慢慢地爬向熟睡的人。它首先會試探性地咬一下人的鼻子或麵頰,看看他們是否已睡熟,然後將身子縮回來,如果人沒有任何的反應,它們便會立即上前,用門齒割開一個非常淺的小口,用舌頭快速地舔吃血液。被咬的人隻會有微微痛癢的感覺,而此時他們的血早已成為吸血蝠的美餐了。

吸血蝠每次的吸血量約50克,相當於自身體重的一半左右,但有時它的吸血量也會達到自身體重的一倍之多,吸血蝠的口內有著特殊的構造,每次吸血時,都是通過舌下的兩條通向喉頭的小溝完成的。同時,吸血蝠的唾液中含有一種奇特的化學物質,能夠防止血液凝固,這使它能夠在吸血過程中,不斷地獲得食源。

令人驚奇的是,“嗜血如命”的吸血蝠彼此間還存在一種互惠性無私行為。當麵臨饑餓危險時,它們會組合成群體進行相互援助,以血液反哺,來增大彼此的生存機會。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吸血蝠的生理係統已有所改變,它們不再攝取除血液以外的其他食物,因此而成為動物界中的“血液殺手”。

勤勞的蜜蜂

蜜蜂類型很多,已知全世界擁有多達1.5萬種的蜜蜂。其種群分布取決於蜜源植物的分布,熱帶、亞熱帶地區較多。蜜蜂的家族構成很規律,一個普通大小的蜂群約有蜜蜂60000隻,其中有1隻蜂後,雄蜂有100隻左右,其餘的全是工蜂。

對於蜜蜂,人們並不陌生,並且常用“勤勞”這個詞來形容它們。其實蜜蜂不僅勤勞,還具有很強的社會性。

在蜜蜂的種群中,絕大多數是工蜂,它們是沒有生育能力的雌蜂,是蜂群中的勞動者,幾乎承擔了所有的勞動。工蜂的一生大概有三個時期:第一時期,主要活動均在巢內,隻從事簡單的清掃工作,繼而哺喂幼蟲,提煉蜂王漿,學習飛行;第二時期,開始承擔築巢、釀蜜的工作,有些會成為衛兵,保護家園或殺死不必要的雄蜂;第三時期,這是工蜂最辛苦、最危險的階段,它們要早出晚歸地采蜜,一刻也不能偷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