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趣味動物(6)(2 / 3)

杜鵑每年平均產蛋2~10個,而且每個巢中隻產一個。由於它借宿發育的習慣,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其他鳥類的繁衍。

杜鵑有著尖長、彎曲的嘴,腳細小。它們飛行急速而無聲,行動敏捷,主要以昆蟲為食,尤喜食毛蟲,故為益鳥,因此對莊稼種植有著莫大的功勞。

杜鵑在我國分布甚廣,而且種類繁多。它們多數居住在熱帶、溫帶地區的樹林中,叫聲清脆宏亮,但或多或少會讓人聯想到淒涼、哀怨,由此當人們看到詩人筆下的杜鵑鳥暗含著感傷、悲涼的愁緒時也就不足為奇了。

候鳥遷飛之謎

許多鳥類都有遷徙的特性。它們按照季節的變化,不辭辛苦,經過長途跋涉從一個地方遷往另一個地方,我們經常會在秋季看到排成“一”字形或排成“人”字形的大雁向南飛去。可我們並不清楚它們為什麼會有這種遷飛的習性,更不知道它們是如何掌握方向的。

大雁屬於季節性遷徙鳥類,外形略似家鵝,嘴寬而厚,齧緣有較鈍的櫛狀突起,群居於水邊。雁的故鄉在西伯利亞一帶。每年秋冬時節,大雁便成群結隊地向南遷徙。它們不辭辛勞,長途跋涉到遙遠的他鄉度過寒冬,然而溫暖的處所終歸不是久居之地,它們心念故土,於是第二年春天返回西伯利亞地區。

我們把像大雁這樣因季節而遷飛的鳥類稱為候鳥。而因季節差異而選擇不同的棲息地的習性稱為季節性遷飛。可以說,大雁南飛是鳥類世界裏一道獨有的景致。

不僅候鳥有遷飛的習性,許多昆蟲也有遷飛的現象。如美洲的王蝶,英國大白蝶等等。美洲有一種君主蝶,它們外形美麗,色彩鮮豔,有百蝶之王的美譽。每年秋天,這種蝴蝶便成群地從北美出發,飛越3000多千米的距離到南方過冬。寒冷的季節,它們生活在墨西哥、古巴、巴哈馬群島等溫暖的地帶,第二年春天,集體遷飛到北方。它們在途中繁衍後代,老一代死亡,新一代被孵化出來,就這樣曆代相傳地沿著祖輩的路線遷徙飛行。

為什麼鳥類和昆蟲會有這種遷飛的特性?它們每年又是怎樣進行集體遷飛的呢?

科學家們推測,這其中可能包含兩個原因:一是因為冬天北方寒冷,南方氣候溫暖,適宜生存,候鳥遷往南方可以躲避嚴寒;二是為了飛往南方尋找充足的食物源。這兩種說法一直占據主流地位。但這些說法都曾經讓人產生懷疑,比如,為什麼很多鳥類不選擇遷飛覓食呢?南部地區有適宜的溫度、充足的陽光,為什麼候鳥不長期生活在那裏,反而要跋山涉水地飛回北方呢?這些問題都有待於科學家的分析和解答。

除了這些,還有些問題難以解答:候鳥如何能夠一直在一條路線上來回遷徙呢?而且它們永遠準確無誤。它們在遷飛時怎樣確定方向?這是一個非常難解但卻很有趣的問題。

針對鳥類定向飛行的疑惑,科學家進行了艱苦的探索。有人覺得是視覺,但視覺定向對於短距離飛行雖然適用,但對於長距離飛行就不起作用了;又有人認為鳥類是根據太陽的位置來定向,如果是這樣,那太陽因位置移動而產生的那部分時差,鳥類又是怎樣調整的呢?因此,科學家認為:候鳥體內可能有一種能夠精確計算太陽移位的生物鍾存在,這個生物鍾,能幫助它們對白天的時間進行校對。可是這種說法怎麼解釋鳥類在夜晚的飛行呢?因為在夜晚是沒有太陽的。於是,就有人提出星星定向的推測。可是沒有星星的夜晚,它們仍舊照飛不誤,這樣星星定向的推測也被排除了。接著科學家又逐一分析了各種可能,像地球的磁場、偏振光、氣壓、氣味等是否與候鳥的定向有關呢?

現在,科學家已經初步確認,蝴蝶的季節遷飛是遺傳因素作用的結果,但自然界多種鳥類和昆蟲季節性遷飛的謎仍沒有完全解開。

“逃避現實”的駝鳥

一直以來,人們在形容一個人逃避現實時,總喜歡用鴕鳥來比喻。這是為什麼呢?原因是傳說駝鳥在遇到危險時,不是想辦法如何脫險,而是把頭埋進沙子,坐以待斃。其實,這是人們對鴕鳥的一種誤解,鴕鳥隻是將脖子貼在地麵上,更不是逃避現實,它把頭貼近地麵是一種自我保護意識的體現。

曾經有一個飼養鴕鳥多年的牧場工人說,鴕鳥從不把頭埋在沙裏,隻是有時把脖子平貼在地麵。其實,鴕鳥將脖子貼在地麵是有一定作用的:一是能聽到遠處的聲音,迅速避開危險;二是能夠放鬆一下肌肉,可以緩解疲勞;三是進行偽裝,鴕鳥的羽毛是暗褐色的,當羽毛卷曲起來時,很像岩石或灌木,這樣就很難被敵手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