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神奇現象化學揭秘(1)(1 / 3)

“鬼火”是怎麼回事

在俄羅斯著名作家果戈理的中篇小說《夜晚集》裏,寫到了這樣一段故事:“一位老大爺中了惡魔的妖法,昏昏沉沉地陷入了鬼魅之境,墓地裏看到小路邊的墳堆上閃爍著點點星光。老大爺直起身子,雙手插腰,注目凝視——星光熄滅了;但是在離它不遠的地方又重新出現了。”在我國古代,“鬼火”也早就引起人們的注意,有人還畫出了鬼火的形狀。

我國清代文學家蒲鬆齡所寫的短篇小說集《聊齋誌異》裏,常常談到“鬼火”。

舊社會裏迷信的人,還把“鬼火”添校加葉地說成是什麼閻羅王出巡的鬼燈籠。

好吧,讓我們走進化學實驗室,看看“鬼火”是什麼。

先在燒瓶裏加入白磷與濃的氫氧化鉀溶液,加熱後,玻璃管口就冒出氣泡,實驗室裏彌漫著一股臭魚味兒。這時你迅速地把窗戶用黑布遮上,就會看到一幅與田野上一樣的畫麵:

從玻璃管口冒出一個又一個淺藍色的亮圈,在空中遊蕩,宛如“鬼火”。

原來,這是一場化學之戰:白磷與濃的氫氧化鉀作用,生成了臭魚味的氣體——磷化氫。磷化氫在空氣中能自燃放火,就形成了“鬼火”。實驗時必須注意:磷化氫有毒,又很容易爆炸。

人類與動物身體中含有很多磷,死後腐爛了生成磷化氫,這就是曠野上出現的“鬼火”。

在田野上,不管白天還是黑夜,都有磷化氫冒出,隻不過因為白天日光很強,看不見“鬼火”罷了。

磷,是德國漢堡的煉金家勃蘭德在1669年發現的。按照希臘文的原意,磷就是“鬼火”的意思。

千年古屍之謎

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女屍,是我國迄今為止所出土的各類古屍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具。出土時,屍體外形完整,全身皮膚潤濕,身體的許多軟組織還有一定的彈性,右大腿外側的毛孔、腳趾上的指紋以及眼瞼上的睫毛均清晰可見,左耳鼓膜完好,腦膜及胸腔內外器官外形完整,腹腔結構層次清楚,內隔膜完整,皮下脂肪豐富,心髒表麵光滑。

這一切表明,馬王堆漢墓女屍雖在地下埋藏了2000餘年,仍類似於一具鮮屍,在世界考古史上實屬罕見,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研究表明,在對馬王堆漢墓女屍進行解剖時,研究者發現,女屍胸廓隆起,膈肌上移,胸腔空間變小,舌稍外露,直腸脫出肛門約1cm,表明女屍腸道曾發生過細菌繁殖、發酵、產氣等腐敗過程。由於屍體被多達20餘層的衣服捆紮,腹腔內所產生的大量氣體壓向隔肌,致使胸腔變小,腐敗沒有進一步發展下去,從而使得女屍能夠很好地得到保存。其原因令研究人員極感興趣。分析原因,大體上有以下幾個方麵:

(1)女屍入土前用多層絲麻織物緊裹,有助於隔離空氣和防止蚊蠅產卵。死後屍體立即入棺,內棺由六塊整木板構成,內外均用生漆刷就;中棺亦由巨大整塊木板製成;四層套棺一層套一層,每層均用油漆密封;棺外有內槨和外槨,木槨周邊用5 000多千克木炭填塞,木炭外麵還用60~130 cm的白膏泥封固以隔絕空氣和防止潮濕。屍體入棺後就處於幾乎是完全密封的條件下,棺內空氣所剩無幾,屍體腐敗初期以及隨葬品腐敗耗氧,導致棺內缺氧。各類有機物在厭氧甲烷菌作用下,形成具有可燃性的沼氣,沼氣的不斷產生、積累,造成棺內壓力增大,進而增強了抵抗外界滲水的能力。在長期缺氧的環境中,加上細菌本身代謝產物的積累,造成細菌的大量死亡,屍體腐敗過程也就相應地停止了。

(2)馬王堆漢墓坑深16m,加上墓口封土共深達20m,整個墓坑用粘土分層夯實。據史料記載,曆史上的長沙地區少有地震,偶有地震發生,其強度和所產生的破壞性也是極其輕微的,因而,深達20m的墓室沒有任何裂縫產生。

(3)女屍浸泡於酸性棺液中(pH=5.18),棺液含有乙酸、乙醇及多種有機酸,沉澱物中含有大量的硫化汞,這些物質本身都具有一定的防腐保鮮作用。屍體被上述棺液浸泡,有利於防腐和保持屍體濕潤,其原理與現代醫學用福爾馬林(5%甲醛、2%甘油、10%乙醇)保存屍體(供研究和解剖用)的原理相近。

(4)日本考古學家在研究馬王堆漢墓周圍水土環境時發現,周圍土壤中有大量的弱堿性水存在,其成分與現今風行的“活性水”相近似,這種水對水果的藥鏽和餐刀上的鐵鏽,幾乎是一衝即掉。

綜上所述,深埋、密封、防水、防腐以及周邊土壤中的弱堿性水環境,是馬王堆女屍保存完好的基本條件。

致幻蘑菇的魔力

蘑菇對人類來說並不陌生,有的能烹製佳肴,成為美味食品;有的蘑菇內有劇毒,能置人於死地。然而還有一些蘑菇,它們既不能當作食品,也不能要人性命,但卻具有一種非凡的魔力,能把人引入神奇的幻境。這類能使人產生幻覺的蘑菇,被人們稱之為“致幻蘑菇”。

其實,早在3000多年前,生活在南美叢林裏的瑪雅人就對致幻蘑菇有所認識了。但是,那時由於人們對它不太了解,認為它是能將人的靈魂引向仙境、具有無邊法力的“聖物”,恭恭敬敬地尊稱為“神之魔力”,給這種蘑菇披上了神秘的麵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