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大千世界篇(15)(3 / 3)

天津的由來

清代乾隆初年,從浙江來天津的詩人汪沆,寫出描寫天津民俗的《竹枝詞》,詩中有一句“天津名自長陵賜”。長陵是指十三陵中理葬的明代皇帝成祖朱棣。天津就是在朱棣登基作皇帝的第二年(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給起的名字。當時不是作為地名,而是作為軍事建置而命名的,它就是天津衛。

燕王朱棣當了皇帝後,把首都定在北京,北京的故宮就是他逐步建成的。他認為天津(當時還叫直沽)是一個既通海又通內河的軍事要地,就想派他的軍隊到直沽一邊種地一邊防守。他回憶到自己在直沽順利渡河,遂決定建立起天津衛。衛是一處警備小區的意思,每衛5600人。“津”是渡口的意思,朱棣認為這裏是“天子的津梁”,即皇帝的渡口,通過這個渡口,眼前就是康莊大道。

上海名稱的由來

上海簡稱滬,名稱最早見於北宋鄭旦之《水利書》。上海因何得名?一說“其地居海上之洋”(《弘治上海誌》),即當時漁民商船出海的地方;一說是由於當時的漁民用“滬”這種捕魚的工具勞作,幹活兒就是上“滬”,因而得名。春秋戰國時上海是楚春申君黃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別稱“申”。

上海之稱始於宋代,當時上海已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設有上海鎮。1292年,上海改鎮為縣。這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1928年設上海特別市,1930年改稱上海市,1949年,上海設為直轄市。

重慶的由來

約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時期,以重慶為中心地帶的大片地區,已形成強大的奴隸製部族聯盟,統稱“巴”。相傳夏禹王分華夏為九州,梁州所屬就有“巴”。在甲骨文中,也有關於“巴方”的記載。

從“巴”到“重慶”,名稱屢經曆史的變遷。周慎靚王五年(前316),秦滅巴國,置巴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為其一。漢朝時候巴郡稱江州。魏晉南北朝時期,先後更名荊州、益州、巴州、楚州。隋文帝開皇元年(581),以渝水(嘉陵江古稱)繞城,改楚州為渝州。這就是重慶簡稱“渝”的來曆。

北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因渝人趙諗反叛鬧事,朝廷考慮“渝”有“變”之意,改渝州為恭州。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皇子趙悖於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內禪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遂將恭州升格命名為重慶府。重慶自秦以來,曆代王朝都在此設置郡、州、路、道、府等行政機構。

辛亥革命後,1921年設重慶商埠督辦;1929年設市;1935年5月5日,國民黨政府頒令,將重慶升格為直轄市。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政府西遷重慶,於1937年11月定重慶為“戰時首都”,1940年再定重慶為“陪都”。現重慶為直轄市。

廣州名稱的由來

廣州是一座具有2210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城,是國務院頒布的62座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之一。據史書記載,在公元前9世紀的周朝,這裏的“百越”人民和長江中遊的楚國人民已有來往,特建“楚庭”來紀念這種友誼,這是廣州最早的名字。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始皇統一嶺南,在嶺南地區設立了南海、桂林、象三個郡,郡下麵設縣。其中南海郡管轄番禺、龍川等4個縣。

南海郡治,即政治、軍事機構所在地,設在這裏,當時稱蕃禺,並在此建城,此為廣州建城之年。公元226年(吳黃武五年),東吳孫權由原交州分出南海、蒼梧等4郡,新設置廣州,因州治原在廣信(今梧州、封開一帶),廣州之名取自廣信的“廣”字。交廣分治後,廣州州治遷到番禺,廣州之名由此而來。

西安名稱的由來

曆史上的西安叫做長安,還有過大安府(後梁)、京兆府(後唐)、陝西路(宋)、安西路(元)、奉元路(元)等不同名稱,一直是“八百裏秦川”的中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朝,第二年春,大將軍徐達攻下奉元路,將奉元路改名為西安,就是安定的大西北的意思。

拉薩的由來

我國西藏自治區的首府拉薩,海拔365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相當於安徽黃山主峰的2倍高度。那麼這個名稱是怎樣來的呢?

拉薩,藏文意為“聖地”或“佛地”,古稱為“邏娑”。相傳在1300多年前,吐蕃讚普鬆讚幹布娶得大唐文成公主入藏。為了慶祝此事,決心要好好建設王都。但當時的吐蕃王都,還是一片荒草沙灘之地。文成公主由於精通天象地氣,善觀五行風水,她觀察拉薩的地形,發現其好像一個仰臥的羅刹女(即母夜叉),認為選拉薩作為國都實在是對國極為不利。於是公主建議在拉薩外圍建立四個寺廟,以鎮住女魔的四肢。她又算出拉薩中心的臥馬湖是母夜叉的心髒,湖水便是母夜叉的血液,都應想辦法鎮住。於是,公主根據五行之說,主張用白羊背土填湖。藏王鬆讚幹布聽從了公主的意見,就在臥馬湖動工,填湖造寺,建成了著名的大昭寺。拉薩原稱“山羊地”,便由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