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元年(645),日本第三十六代孝德天皇即位,大化革新後,日本仿效唐製,建立了封建中央集權製國家,為區別以前的大和政權,將國名正式稱之為日本國。在日本官方文獻上改稱日本,則是720年,這一年,日本用漢文編寫成《日本書紀》,把“大和”日本古稱都改為“日本”。二戰結束以前大約半個世紀內,日本是一個帶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國家。1868年,明治維新,日本的民族擴張主義逐漸抬頭。1889年公布的《明治憲法》定國名為“大日本帝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日本帝國”戰敗投降。1946年11月公布的憲法稱日本為“日本國”,一直使用到現在。
朝鮮國名的由來
公元1世紀前後,朝鮮半島上出現了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10世紀時,高句麗王朝代替了新羅王朝,改國號為“高麗”,係山高水麗之意。在朝鮮史上,高麗作為統一國家名稱存在了近500年。
1392年,高麗主三軍都總製使李成桂奪取高麗政權,建立了新王朝。當時,因中朝兩國帝王間存在著封建宗藩關係,李成桂向明太祖朱元璋報改國號並提出兩個方案,供朝廷抉擇,其一為“朝鮮”,另一個是“和寧”。“朝鮮”是“朝日鮮明之國度”的意思。朱元璋采納了“朝鮮”這個稱謂。自此,朝鮮國號取代了“高麗”國號,原意是“早晨清新的國家”。這一名稱除1897年後一度改稱“大韓”外,一直沿用。但是隨著南北分立,南部仍稱大韓民國,簡稱韓國,北部仍用朝鮮國名。
印度國名的由來
India(印度),是英語係國家對印度的稱呼,也是別國對它的稱呼。在印度的官方語言印地語中,印度實際上對自己的國家卻另有稱呼,這個稱謂用羅馬字母拚寫為“Bharat”,中譯名就是“婆羅多國”之意。它其實是Bharat-Varsha的縮寫,全名譯為“史多伐娑”,意為“婆羅多王統治的地區”。
“婆羅多”這個名稱來曆非常遠久,印度教徒很早使用它稱呼從喜馬拉雅山脈到大海之間的南亞次大陸。婆羅多為印度古籍《往事書》傳說中著名的國王,曾統治過大片的土地。印度獨立後,啟用“Bharat-Varsha”這個古老的稱呼,截取它的前半部分“Bharat”,即婆羅多作為國名,隻是對外繼續用India一詞。
還有一種說法:印度一詞由信度河而得名。古代印度人以“信度”一詞表示河流,所以印度最初指印度河流域,後來逐漸包括恒河流域及南亞次大陸。古波斯語將“信度”轉變為“印督”;古希臘人又變“印督”為“印度伊”。在我國史書中,最初稱印度為“身毒”,後又有“天竺”、“忻都”等稱。用印度這個詞始於唐朝的《大唐西域記》:“譯夫天竺之稱,異論纖紛,歸雲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雲印度。”
新加坡國名的由來
新加坡國名源於本島的形狀。因其島的形狀像個獅子,故以其命名。在馬來語中,“新加”是“獅子”之意,“坡”是“島”的意思。也有人認為,獅子象征著強大有力。因為當時島上的土著居民中有一個獅子族,現在的國名就是由其轉化而來的。1965年8月9日正式成立“新加坡共和國”。
北京市的由來
北京地區上古時稱幽陵,夏朝時稱冀州,周朝時稱薊,春秋戰國時是燕國的都城,故稱燕京。秦置廣陽、漁陽,西漢設幽州,東漢為廣陽、薊縣,北魏稱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運河的北端就從這裏開始。唐改稱範陽,安史之亂時,安祿山就是從範陽起兵的。唐以後又一度稱幽州。遼建都在上京,把這裏作為陪都稱幽都,也稱南京,因此地在上京之南。金朝建都於此,稱中都,並對其進行了擴建。這是北京800餘年建都史的開始。
元朝時稱大都,這時的北京城已是一個相當繁華的大都市了。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曾對大都作過詳細描述。北京作為全國的政治中心也由此開始。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將首都定在南京。後朱棣從他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得政權後,將首都遷到這裏,故稱北京。明朝時,還一度稱北京為京師。清朝也建都北京,並沿用了明朝的名稱。民國建立之後仍稱北京。1928年改稱北平。北平這一名稱是國民黨四大家族之一的陳立夫提議改用的。
北伐戰爭後,陳立夫曾在南京辦了一份《京報》。這份民間報紙銷路很好,超過《中央日報》。有一天,陳立夫忽然想到首都既決定在南京,北京這一名稱應更改,以免殘餘軍閥再圖在那裏起野心設政府。於是,他讓《京報》羅時實執筆,寫下了《正名之重要》一文。國民政府采納了陳立夫的建議。
其實,曆史上北京的北平之稱早已有之。那是1368年,朱元璋手下大將徐達攻占元朝大都之後,即對大都城進行改建。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將元大都改稱北平府,有平定了北方,從此安寧平靜之意。到1403年,朱棣定都北平時,才改名北京。1949年,新中國成立,又將北平改為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