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科學家還走訪了有關單位,根據古地理研究,渤海灣有過多次海進海退,最後一次海進距今約六七千年左右,從當時人類的生產能力分析是不太可能完成如此巨大工程的。那麼,是否是沙俄或日偽時期偷建的水下軍事工程呢?從當時的技術水平來看,似乎完成這樣大的水下工程也並非容易,這種推斷從有關單位得到的回答也是否定的。
渤海灣內水下影像異常究竟是怎樣形成的?是海底地形地貌或海底地質構造現象的顯示嗎?如果是,這樣規則的圖形是很難用自然現象加以解釋的,也不好斷言定論。但是,鑒於該異常位於郊廬斷裂西側邊緣,該區地震頻繁,新構造運動強烈,因此不能排除古代人類活動的人工遺跡因地殼下沉被海水淹沒形成影像異常的這種可能性。
不管目前如何解釋,對渤海這一影像異常很有必要進一步開展研究工作。如果這係人類活動遺跡的推測得到證實,無疑對研究渤海灣的形成、古地理的演化變遷和中國社會曆史的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科學價值。
羅布泊探秘
羅布泊位於新疆塔裏木盆地東部,麵積約3000平方千米,湖麵海拔768米,是我國僅次於青海湖的第二大鹹水湖,由於河流改道和入湖水量變化,湖麵逐漸縮小。沿岸鹽灘、荒漠廣布,人們雖然經多次考察,但還是沒有找到羅布泊的確切位置,於是科學家們就羅布泊是否是遊移湖產生了爭論。
酷熱、幹旱、風沙、陡崖、鹽灘,使得人們不能接近羅布泊,多少年來一直被稱為“死亡之路”。曆史上曾有許多中外學者試圖衝破層層阻礙穿越大沙漠,完成對羅布泊的考察,然而許多人都是壯誌未酬甚或是魂斷沙漠。僅有的幾次成功考察,卻又在羅布泊確切位置上產生了分歧。
最先認為羅布泊是遊移湖的人是俄國探險家普熱瓦爾斯基。他在1876年曾到的羅布泊位於塔裏木河口的喀拉和順境內,比我國地圖所記的位置還要往南,緯度大約有1°之差,而且,他所見到的湖泊是一片淡水湖,蘆葦叢生的大沼澤地,聚集著成千上萬的鳥類。而北羅布泊的水都已幹涸,變成鹽灘,十分荒涼。
普熱瓦爾斯基認為,羅布泊從形成時期起,它的位置和形態就隨著充水量的變化而南北變動著,有時偏北,有時偏南,有時水量很多,有時則很少,甚至幹涸。
瑞典的斯文·赫定到羅布泊地區考察,也認為羅布泊遊移到喀拉和順去了。斯文·赫定還推測了羅布泊遊移的原因,他認為羅布泊遊移是由於進入湖中的河水(塔裏木河)夾帶著大量泥沙,泥沙沉積在湖盆,使湖盆抬高,導致湖水往較低的方向移動。過一段時期後,被泥沙抬高露出的湖底又遭受風的吹蝕而降低,這時湖水又回到原來的湖盆中。羅布泊像鍾擺一樣,南北遊移不定,而且遊移周期可能為1500年。
但也有人認為羅布泊從來就不是個遊移湖。盧支亭先生認為,羅布泊由於受湖盆內部新構造運動和入湖水量變化的影響,在曆史上常出現積水輪廓的大小變動,此種變動本來是一種自然的曆史演變過程,而不能稱之為遊移湖或交替湖。
中國科學院新疆綜合考察隊地貌組通過對羅布泊進行實地調查和衛星照片分析,證明羅布泊從第四紀以來始終沒有離開過羅布泊窪地,雖然由於各個曆史時期的氣候變化、古代水文條件的改變以及最新斷塊運動而導致其水量的漲縮,但它始終是在湖盆內變動,湖水從未超湖盆範圍以外的湖麵。
羅布泊在水麵漲縮變化過程中,除了最重要的結構因素、古代水文因素,還有人為因素。一些河道的改道總是以人為因素為主,特別是幹旱少雨的塔裏木河、孔雀河下遊的改道,如果不與社會聯係起來,從人與自然的相處上麵尋找原因,是難以找到正確答案的。
從目前看,以上兩種說法似乎都有道理,勢均力敵,不管這個謎底究竟是什麼,我們都應該好好思考,怎樣做才是對自己、對自然、對子孫負責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