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對失落文明的探秘(7)(3 / 3)

在解讀它們的過程中人們發現,木簡內容也許揭示了尼雅消亡的原因。其表述的多是各種命令,如“有來自某國人進攻的危險……軍隊必須上戰場,不管還剩有多少士兵……”,“現有人帶來關於某國人進攻的重要情報”;“某國人之威脅令人十分擔憂,我們將對城內居民進行清查”。這些文字字體是彎曲形的,沒有標點,字與字之間無間隔,給解讀帶來了困難。但單從這些零星的隻言片語我們可以得知,尼雅王國受到了某個王國的威脅,而且該國力量異常強大,尼雅幾乎無力抵抗,隻有忐忑不安地等待著那悲慘的命運。尼雅的消失,是不是因為那個令尼雅害怕的王國的致命一擊呢?

新疆一帶古時又稱西域,公元元年前後,有諸多小王國都臣服於強大的漢王朝。尼雅遺址屬於當時某個小王國當屬無疑,但又是哪個小王國呢?有人認為是史籍中記載的精絕國。精絕國位於昆侖山下,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南緣,與今天的尼雅遺址十分接近,而且精絕國的消失也是在公元二三世紀,與尼雅王國的消失時間上重合。不過當時的精絕國可不是滾滾黃沙,而是氣候宜人,水草豐茂的一片綠洲。公元二三世紀,中原處於東漢末年和三國兩晉的慌亂與紛爭中,無暇他顧,致使西域諸多勢力較強的王國沒有顧忌,也掀起了兼並弱小王國的戰爭。木簡上的怯盧文記載了尼雅的恐懼,無情的戰火央及尼雅,偉大的文明淹沒在血腥的廝殺中。

另一種說法是,尼雅被毀是尼雅人自己造成的。從遺址及所發現的文物可以看出,當年的古城盛極一時。清澈的尼雅河從城郊緩緩流過,眾多水道交織,大小湖泊星羅棋布,周邊茂密的林木將遙遠的大沙漠隔離。但尼雅人的活動卻不斷地對環境造成了破壞,特別是在1700多年前,尼雅的生產方式粗放,人口的增加破壞了植被,又大肆砍伐樹木,致使水源枯竭。塔克拉瑪幹大沙漠最終把尼雅吞噬。現在的尼雅遺址中房屋建築被厚厚的黃土掩埋,隻露出一些殘垣斷壁,到處是破碎的陶器,累累的殘骨,幹屍常常暴露在廢墟中。要是當年富庶的尼雅人能看到今天的破敗景象,也許他們就會珍惜那片神賜的綠洲。

尼雅的命運令人扼腕歎息,同時又告誡人們:我們隻有一個地球,如果不珍惜,即使再輝煌的文明也會成為一片荒涼的廢墟。

夜郎古國探秘

夜郎國因“夜郎自大”這一成語而家喻戶曉,千百年來無人不知。

公元前28~25年,夜郎最後一個國王“興”舉兵與周邊諸侯發生戰爭,漢朝官員僅派使者去勸說。但夜郎王興並不買賬,還殺了使者,於是漢朝發兵滅了夜郎。夜郎國退出曆史舞台,由於它的鼎鼎大名,現在許多地方爭著說自己是夜郎古國的舊地所在,更使得這一問題迷霧重重。

首先是“貴州說”,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夜郎國無可置疑的是現在貴州境內。《後漢書》中記錄了夜郎國的產生:“夜郎者,初有女子浣於月逐水,有三節大竹流入足間,聞其中有號聲,剖竹視之,得一男兒,歸而養之。”古夜郎民族以竹為圖騰,貴州多竹,今境內的仡佬族、彝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都有奉竹為神靈的習俗,不少地方還建有“竹王祠”。貴州省會貴陽簡稱“築”,也是“竹”演變而來。從考古發掘來看,貴州也有眾多證據。新中國成立後,在貴州境內不斷有夜郎國文物被發現,考古工作者9次在赫章可發掘的200多座夜郎民族墓葬中的出土文物,足以支撐那裏曾是古夜郎人居住中心區域之一的論斷。

其次是“湖南說”,他們認為,史書中記載的夜郎文化均帶有濃厚的楚文化氣息,其國都應在楚地,並提出懷化西部屬古夜郎發源地,而新晃縣就是夜郎國的核心區域。

持“湖南說”的人認為,他們的觀點並不否認夜郎國也包含有貴州一部分,不過夜郎國的核心和起源是在湖南湘西,那裏現在的民風同樣有夜郎國的影子。還有人認為夜郎國的中心在四川、在雲南。夜郎古國在哪裏?至今依然是個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