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對失落文明的探秘(2)(3 / 3)

人們苦苦思索:早期克裏特人有能力複建被毀的建築物,晚期反而棄之而去,當時的人到哪裏去了呢?從遺址出土的2000塊線形文字泥板,被鑒定為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遺物,1952年,英國學者破譯其內容,確認那是希臘半島邁錫尼人的希臘文字。這證明米諾斯的主人已經換成邁錫尼人,米諾斯王國已經不複存在了。既然邁錫尼人統治了克裏特,為何不享用這宏麗的宮殿,卻忍心把它毀了呢?

對此,美國人威斯、穆恩、韋倫3人在合撰的《世界史》中這樣說:“約在公元前1400年,克裏特發生了一個突然而神秘的悲劇。米諾斯的偉大王宮被劫掠了,被焚毀了,克裏特的其他城市也遭到了同樣殘酷的命運。”是叛亂嗎?是地震嗎?

有人說,公元前1450年克裏特再次發生的地震毀了米諾斯的文明。但通過查證災害地理檔案,人們發現這一年並沒有發生足以毀滅米諾斯的地震。倒是公元前1470年前後,發生過一次駭人聽聞的火山災害。

克利特島北方130千米處有個78平方千米的桑托林島,島上有座海拔584米的桑托林活火山。公元前1470年前後,這裏發生了人類曆史上傷亡十分慘重的一次火山大噴發。桑托林火山噴出625億立方米的熔岩、碎石、灰塵,僅次於人類有史以來噴出物最多的坦博拉火山(1815年,印度尼西亞,噴出物1517億立方米)。火山灰覆蓋了附近的島嶼,50米高的巨浪席卷地中海的島嶼和海岸,造成數以十萬計的人口死亡,同時毀滅了克裏特島的一切。

持上述觀點的學者認為,米諾斯迷宮除了頂蓋外,地基、牆體、壁畫保存得那樣完整,隻能用一霎時的天降之災來解釋了。若是人為破壞,必然有搗掘、剝離的痕跡。火山之災毀滅克裏特文明,可能更為接近實際。

米諾斯迷宮留給人們太多的謎,也許再過100年也找不到真正的答案,也許根本就找不到什麼真實的答案。

克裏特島山的迷宮探秘

在中國古代,認真思考生死問題的人們把人的身體稱為“逆旅”,意思是身體隻是靈魂在塵世間暫時歇腳的一個寓所。生和死,住所和寢陵,真的是沒有什麼分別嗎?

4000年前,地中海克裏特島山上居住的是米諾斯人,他們專門從事航海貿易,創造了比希臘還早的物質文明,而且成為一個光輝燦爛的文化中心。

世人早已不記得米諾斯曾有的文明及成就了。3000多年來,世人對米諾斯文明的了解,除了那個廣為流傳、有關克裏特島國王米諾斯及其半人半牛、藏身黑暗地下迷宮的貪婪怪物彌諾陶洛斯的神話以外,幾乎是一無所知了。然而,英國考古學家艾文斯爵士在20世紀初葉,把米諾斯首都諾瑟斯的遺址發掘了出來。這次發掘的工程相當浩大,聳人聽聞。諾瑟斯城自身就很大,加上所屬港口,一共有近10萬居民。這座龐大建築物是艾文斯最轟動一時的發現,他同大多數考古學家一樣認為那座建築物是王宮,屬多層建築結構,其中有好幾層築在地下。其建造之奇、藏品之豐,為世人所驚歎。王宮中有以海洋生物、雄壯公牛、舞蹈女郎和雜技演員為題材的色彩鮮明的壁畫。另外,還有許多石地窖;有斧頭的殘片、銅斧樂器;以及一個以小片釉陶和象牙包金加鑲水晶造的近1米見方的棋盤。細加琢磨的雪花石膏在看似國王的寶座上、在接待室的鋪路石板上、在那些顯出典型米諾斯建築風格的上粗下細的柱子上、在門道附近閃閃發光。

那麼,這座富麗堂皇、結構複雜的巨大建築真的是一座王宮嗎?雖然曆史學家和考古學家一般都同意這種說法,但德國學者沃德利克則不讚同,而且其說法好像有所依據。在1972年出版的一本書中,沃德利克說:“諾瑟斯這座宏偉建築,絕對不是國王生時居所,而是貴族的墳墓或王陵。”依據沃德利克的說法,被大多數考古學家所認為的是用做儲藏油、食物或酒的大陶甕,其實是用來盛放屍體。屍體被放在裏麵後,加入蜜糖浸泡以達到防腐的目的;石地窖則被用來永久安放屍體;壁畫代表的是靈魂轉入來生,並且把死者在幽冥世界所需物品畫出來。沃德利克還認為那些精密複雜的管道,不是為活人設置的,而是為了防腐措施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