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石探秘
石頭是地球上最普通的東西,然而自然界中有些石頭的特性和來曆卻讓人驚奇。它們以各種奇特的形態和令人瞠目結舌的特異功能吸引著人們的注意力,而這些怪異之處有許多至今仍沒有科學的解釋。我們隻有期待科學家們對此做進一步的研究,以早日揭開這些謎底。
天下第一奇石——風動石
風動石屹立在福建省東南部的東山島上,石高4.73米,寬4.57米,長4.69米,重2000多噸。它像一隻雄兔斜立於一塊臥盤石上。當海風從台灣海峽吹來時,強勁的氣流會使風動石微微晃動,讓人覺得它岌岌可危:待風停後,風動石也隨之平穩如初。風動石不僅在風的吹拂下會搖晃,人力也能使其晃動。曾有人找來一塊瓦片置於風動石下,輕輕晃動奇石,瓦片隨即哢哢作響,頃刻間化為粉末。1918年2月13日,東山島一帶發生了7.5級的地震,山石滾落,屋倒人亡,但風動石卻安然無恙。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軍企圖搬走風動石。他們將鋼絲索的一端牢牢地套在風動石上,又將另一端固定在日艦“太和丸”號上,然後開足馬力向前行駛。可是,多條鋼絲索都被拉斷了,風動石卻依然隻是輕微搖晃,其位置沒有絲毫挪動。最後,日本侵略軍隻得放棄了這一妄想。風動石引來無數遊人和學者,但至今還沒有人能對此作出合理的解釋。
石頭預示陰晴探秘
1988年,在川鄂交界的四川省石柱縣馬武鄉安田塝,幾位農民發現了一塊能準確預告小範圍內天氣變化情況的”氣象石”。在耕種時,這幾位農民常到一塊石頭上歇息聊天。慢慢地,他們發現這塊石頭的幹濕變化與天氣變化有極為密切的關係:當石頭表麵潮濕變黑時,即預示著陰雨連綿的天氣即將來臨;當石頭表麵由潮濕轉幹發白時,就預示久雨不晴的天氣很快就要結束,晴朗的天氣即將來臨;如果石頭冒蒸汽,則是多雲有霧、氣溫下降的預兆。這塊石頭為什麼能預報天氣呢?當地的其他石頭為什麼不具備這種功能呢?至今人們也沒有找到答案。
潑水現竹的石壁探秘
在四川仁壽縣黑龍灘水庫的峭壁上,有一處被稱為蜀中奇觀的“潑水現竹”石壁畫。900多年來,無人能解開其中的秘密。黑龍灘北端懸崖上鐫刻著一米見方的“龍岩”二字。距其東南300多米的紫色石壁上,有一尊大佛坐在窟中。在石窟右上側石壁凸起的平麵上,經山泉潑灑就會出現這樣的奇觀:石壁條幅上,墨竹亭亭,枝葉瀟灑,竹下有怪石;石後又生出一叢幼竹,婀娜可愛;頂部竹葉如長劍當空,刺向雲天。據說,“怪石墨竹”的作者是北宋畫家文同,人稱石室先生。他平生愛竹、種竹、寫竹,曾開拓了“湖州竹派”。一次,文同的表弟蘇軾從徽州買來一種“魔墨”送給文同,這幅畫就是用這種“魔墨”畫成的。這種說法有蘇軾所作的《送與可出奇陵州》一詩為證。可是,究竟為何潑水才能現竹,至今還沒有人能真正解開這個謎。
風洞探秘
在湖南省石門縣九渡河鄉境內的九楊路旁,有一處被當地人稱為“風洞”的岩洞。風洞洞口約1平方米,洞內不斷噴出的氣流與外界空氣相遇凝結成白霧,常年繚繞洞口。令人費解的是:人們在夏季進入風洞中時,會感到風洞頂部的熱流迎麵襲來,令人汗流浹背,而風洞底部卻截然相反,颼颼的涼風吹得人腿腳發涼;人們在冬季進入風洞中時,風洞頂部寒風刺骨,人們呼出的氣都是白色的,而風洞底部則暖氣湧動,讓人感到溫暖舒適。同一洞內,咫尺之間,不僅在同一季節會出現迥然不同的狀況,而且在不同的季節裏溫度也上下顛倒,著實令人大惑不解。
石球重量變化探秘
在貴州省蕙水縣雅羊鄉簡瓢村,一位布依族村民珍藏著一塊石頭。這塊石頭在體積不變的情況下,重量能增減2千克左右,甚為奇特。這塊石頭呈橢圓形球狀體,長軸長29.1厘米,短軸長25.9厘米,厚約18.2厘米。它的顏色與普通石頭的顏色相差無幾,隻是表麵有一個清晰可見的像穿山甲的鱗甲一樣的圖案和七個呈手掌狀但大小不一的圖案。這位村民曾當場為這塊奇石測重,其結果是:11時13分,石重為24.825千克;11時43分和12時零8分,石重均為22.825千克;12時28分,石重升為23.875千克。看來,這個石球的重量能夠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所變化。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人們百思不得其解,至今也沒有解開這一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