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對神秘自然的探秘(2)(3 / 3)

西湖成因探秘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可與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相媲美的西湖究竟是怎樣形成的,至今學術界仍眾說紛紜。許多研究者主張“西湖是因為東漢華信築塘成功後才形成的”說法,這種說法遭到質疑。1909年,日本地質學者石井八萬次郎提出:西湖是由於火山爆發,岩漿阻塞海灣而成為湖泊的。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先生通過詳細的實地調查研究,否認了石井八萬次郎的推斷。他認為,西湖本為海灣,後由於江湖挾帶泥沙在海灣南北兩個岬角處(即今吳山和寶石山)逐漸沉澱堆積發育,最後相互連接,使海灣隔絕了大海而形成瀉湖。盡管至今人們還不清楚西湖的成因,但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們應該會得出一個滿意的答案。

山泉自漲自消探秘

在廣西桂林市陽朔縣的白沙堡,有兩處名為青龍泉和黃龍泉的泉水,常年不涸,四季清冽。據村中老人說,這兩眼泉水於1868年漲了一次,為期4天,數日後消退。1940年,人們發現泉水又開始暴漲,這次泉水沒有馬上消退,而是維持了9個月左右的汛期,淹沒了不少村舍。9個月後,泉水自行消失,田畝重現。1963年,泉眼又冒大水,汛期維持了8個多月,與1940年的汛期隻差3天。1987年,泉水又漲一次,汛期為4個月左右。白沙堡村無河無溪,這兩眼泉水是從哪裏冒出來的?如果說1900年以前的兩次漲水沒有什麼規律的話,1940年以後的三次漲水,幾乎每次相隔都是23年左右。這算不算得上是規律呢?關於這裏的泉水自漲自消的原因,至今仍然是個謎。

黃河的源頭探秘

在5000多年的曆史長河中,我國人民曾對黃河的發源地進行了多次勘探。然而,限於當時的科學水平和各方麵的條件,一般都隻到達星宿海一帶,然而星宿海並不是黃河的真正源頭。黃河河源究竟在哪裏,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目前主要有兩種看法:一種意見認為黃河多源,其源頭分別是紮曲、卡日曲和約古宗列曲;另一種意見認為,卡日曲全長201.9千米,是上述三條河流中最長的一條,應定為正源。但黃河源的最終結論始終沒有定下來,成為縈繞在所有炎黃子孫心中的一個巨大疑問。

清泉不絕的神秘古井

我國廣東省南澳島的前海灘有一口神秘的古井。據《南澳誌》記載,1277年冬,元兵大舉入侵南宋。南宋大臣陸秀夫、張世傑等護送年僅11歲的皇帝趙昰及其弟趙昺和楊太後等倉皇南逃。他們乘船登上南澳島,修建行宮,挖掘了一口水井。但不知為什麼,後來人們隻見到行宮遺址,沒有發現水井的影子。1962年夏,水井被發現。經考察得知,當特大海潮襲來時,驚濤駭浪卷走大量沙層,古井便會顯露。這種露井現象,自1962年以後又出現過幾次,但令人不解的是,盡管古井常常被海浪、海沙淹沒,一旦顯露,井泉仍奔湧不息。

古井井水探秘

更令人奇怪的是,即使將苦鹹的海水倒入古井,一會兒之後井水依然純淨甘甜。有人分析認為,由於古井所處的海灘地勢較低,滲入到地下的水便向古井海灘彙集。同時,因為古井底質為沙,沙的孔隙中的水質點較為穩定,淡水和海水混合得非常緩慢,海水比重大於淡水,所以淡水可以浮在海水表麵。但古井水質異常純淨的問題仍沒有解決。因為,有人用水質純度測量表測得古井水比當地的自來水還要純淨,儲藏數年而不腐,這實在令人難以理解。

金沙江拐彎探秘

金沙江是長江的上遊。它和怒江、瀾滄江都發源於青藏高原的東北部,然後幾乎彼此平行地一起向南流淌,把青藏高原東側切成幾列深邃的平行河穀。起初,金沙江也是由北向南流的,可是當流經雲南省境內的石鼓村時,江流突然折轉向東,而後又轉向北,在隻有幾千米的距離內,差不多來了一個180°的大拐彎,被稱為“萬裏長江第一彎”。金沙江流過石鼓村以後,坡度驟然加大,江水在隻有幾十米寬的深穀中呼嘯奔騰。江兩岸一邊是玉龍雪山,一邊是哈巴雪山,從峰頂到江底落差3000多米,形成世界上最壯麗的峽穀——鼎鼎大名的“虎跳峽”。千百年來,萬裏長江第一彎曾使許多到過這裏的旅行者迷惑不解,這個大拐彎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河流襲奪說與地殼斷裂說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