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上尉”號的沉沒
“皇家上尉”號也不例外。1773年12月16日夜,天色陰沉,海麵漆黑,長長的桅杆直入黝深的夜空。這艘巨大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商船“皇家上尉”號徐徐駛離港口,滿載著攫取而來的財寶,從菲律賓巴拉望島出發,開始向倫敦進發。
17日淩晨,“皇家上尉”號剛剛航行了一天,便撞到了地圖上未曾標明的淺灘暗礁擱淺,船上的106名乘客和船員從睡夢中驚醒。船長派出幾名船員圍繞船身檢查了一番,確認船體並無損傷,而且距離深水區不遠。在船長愛德華·泊爾如的指揮之下,船員們開始想盡辦法移動沉重的船體,但是整整8個小時過去了,船體紋絲不動。
17日上午,船員們驚喜地發現,海水開始漲潮。船長暗喜,隨著一聲令下,新一輪的努力終於取得了成功,上漲的潮水協助他們離開了淺灘。
但是還沒等他們高興起來,剛剛駛出一小段距離的船身便又一次擱淺在另一處暗礁之上。船員們努力了一個下午,“皂家上尉”號不但沒有駛入深水,卻湧進了大量積水,船長愛德華·泊爾如無奈地看著逐漸傾斜的船體,隻好下令棄船逃生。
愛德華·泊爾如帶領全體乘客和船員逃回駐地,迅速組織一支救援隊伍。但是當他們回到事發地點,“皇家上尉”號和滿載的貨物早巳不見蹤影,沉入茫茫海底。有人曾經多次在這一帶探尋,但是打撈上來卻發現,它隻剩下一具殘骸,那些堆積在船艙裏的財富,永遠消失在海底。
日本金庫赤城山
19世紀60年代,德川幕府的統治之路走向了盡頭,西方國家前來與其簽訂了一係列不平等條約,導致國內反聲四起,自知窮途末路的德川幕府為了保存力量,將巨額的黃金儲存在赤城山某處。隨著時代更迭,留下了一樁曆史懸案。
埋金
在1866年1月14日,正值日本幕府統治進入尾聲,國內暴亂此起彼伏。日本關東西北部群馬縣境內的赤城山附近突然出現了一批神秘的身影,30名武士,監督著將近100名勞工,將大批沉重的鐵桶和成捆的重物搬運至此,安靜地工作了將近一年之後方才完工。隨後人們才知道,他們在這裏所做的,就是將德川幕府準備用作軍費的400萬兩黃金妥善地埋藏在這兒。隨後所有參與這一工作的人,全部被神秘地滅口。
原來,在德川幕府統治的初期,日本處於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1853年,美國海軍準將佩裏率軍來到日本浦賀港,第二年3月幕府被迫在神奈川同佩裏舉行談判,簽訂了《日美親善條約》。隨後,英、俄、荷等國也先後同日本簽訂了類似的“親善條約”。隨後美國駐日本總領事迫使幕府於1857年6月簽訂了《日美友好通商條約》。同年,英、法、俄、美也依樣照搬。因此,從1859年7月起,日本成為西方國家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國內自然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矛盾爆發,尤其嚴重的是,當時世界的金銀兌換率為1∶15,而日本僅1∶3,國內黃金大量流入歐美。為了改善這一問題,幕府最高執政官井伊直弼提議開展埋藏黃金計劃。
選址
赤城山被選為黃金儲備的儲藏地點,井伊直弼考慮了幾個方麵的原因:赤城山所在的地區歸德川幕府直轄統治,具有便於操控的優勢;另外德川幕府許多高層決斷事宜都在這裏開展,這裏的親信眾多,不易被外人察覺;赤城山地理位置隱蔽,周圍高山起伏,再加上根川和片品川兩河環繞,一旦戰事發生易守難攻,非常安全。1860年3月,正當井伊直弼籌備完畢秘密藏金計劃,安排下屬實施的時候,倒幕力量派出武士殺手,將其刺死在江戶櫻田門外。接替井伊直弼繼續執行藏金計劃的,是他的兩個下屬,小粟上野介和林大學頭。
後人根據埋金計劃參與者所著《上野國埋藏理由略述書》中的資料得知,當時從江戶運出約360萬兩黃金,加上其他的金製品,總共藏儲量達400萬兩之巨。而後來小粟上野介在遺言中說,自己曾從中私自運出了24萬兩。
兩個人將此事妥善處理後不久,1868年7月,德川幕府被倒幕派推翻,江戶時代結束,新政府改江戶為東京,明治政府上台,赤城山藏金也就再也沒了線索。
尋蹤
100多年來,各種形形色色的人懷著相同的目的來到赤城山,四處打探這筆數量巨大的黃金。在前來探寶的所有人當中,最有名的當屬水野智義一家三代人了。水野智義的義父中島藏人臨終前曾告訴他赤城山的藏寶地點的有關線索,水野智義聞訊後便變賣家產開始尋寶,1890年5月,他從一口水井附近地底挖出了一尊德川家康純金雕像,然後又在一座寺廟的地基下挖出了指示藏寶地點的三枚銅板,最後他發現了一隻巨型人造龜。但是沒等找到真正的寶藏,他便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