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一個距離地球7億光年之外的星係中心所釋放出的強烈X射線引起一個國際天文小組的關注。天文學家認為,一顆恒星被加熱到數百萬度高溫的氣體在墜落到黑洞時產生了這一X射線爆發現象。這個黑洞位於接近RXJl242-11星係的中心區域,估計質量是太陽的1億倍以上。
天文學家認為,一顆接近太陽大小的恒星受到另外一顆恒星的作用改變了軌道並開始靠近黑洞,在黑洞的強大重力作用下,這顆恒星被拉伸、撕裂。這一效果與月球在地球上產生的海洋潮汐現象相同,但更加劇烈。這個黑洞吞噬了這顆恒星約1%的質量,並將剩餘部分拋向宇宙空間。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天體物理研究院的天文學家將這一過程描述為“大衛王與巨人哥利亞之戰”,可惜結果是大衛王失敗。
天文學家觀測這一情景動用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錢德拉以及歐洲宇航局的XMM-牛頓X射線天文觀測站。天文學家預測這一現象在一個典型星係中大約每10000年發生一次。
天文學家此前已經觀測到許多類似的X射線爆發,但每次都沒能將其定位於黑洞潛伏的星係中央區域。新的觀測結果也表明,在黑洞周圍的X射線爆發是其標誌性現象。
海麵上生“海火”的奧秘
1975年9月2日傍晚,在江蘇省近海朗家沙一帶,海麵上出現了奇怪的光亮,隨著波浪的起伏,就象燃燒的火焰那樣翻騰不息,一直到天亮才逐漸消失。第二天夜晚,亮光再次出現,而且亮度較前日加大。以後各日夜晚,亮度還逐日加強。到第七天,海麵上湧出很多泡沫,當漁船駛過時,激起的水流明亮異常,如同燈光照耀,水中還有珍珠般閃閃發光的顆粒。幾小時後,這裏發生了一次地震。
這種海水發光現象,被稱之為“海火”,它常出現在地震或海嘯之後。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的前一天晚上,秦皇島、北戴河一帶的海麵上也出現過發光現象。更早一些,1933年3月3日淩晨,日本三陸海嘯發生時,人們看到了更奇異的“海火”。波浪底下出現了三四個草帽般的圓形發光物,橫排前進,色澤青紫。後來是互相撞擊的浪花攪碎了這些圓形發光物。
“海火”是怎樣產生的?一般認為,這與海裏的發光生物有關。水裏的發光生物因受到擾動而發光,是早為人們熟知的現象。這些生物種類繁多,除甲藻外,還有許多細菌和放射蟲、水熄、水母、鞭毛蟲,以及一些甲殼類、多毛類等小動物。因此,人們推測,當海水受到地震或海嘯的劇烈震蕩時,便會刺激這些生物,使它們發出異常的光亮——“海火”。
一些學者卻持有異議。他們指出,在狂風大浪的夜晚,海水也同樣受到激烈擾動,卻為什麼不產生“海火”?
美國一些學者對圓柱形的花崗岩、玄武岩、煤、大理岩等多種岩石試樣進行壓縮破裂實驗發現,當壓力足夠大時,這些試樣便會爆炸性碎裂,並在幾毫秒內釋放一股電子流,電子流激發周圍氣體分子發出微光。如果把樣品放在水中,則碎裂時產生的電子流能使水發光。當強烈地震發生時,廣泛出現的岩石破裂,足以使人感到眩目耀眼的光亮。所以,他們認為,地震“海火”的產生與這種機製有關。但海嘯發生時(地震海嘯除外),並沒有大量的岩石爆裂,“海火”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一些人認為,“海火”作為一種複雜的自然現象,很可能有多種成因,生物發光和岩石爆裂發光隻是其中兩種成因。除此之外,可能還有其他成因。究竟還有些什麼成因,有待進一步研究。
恒星吞食行星的奧秘
歐洲天文學家近日發現一顆圍繞巨大恒星運轉的行星,在短短幾千萬年裏,它就可能被自己圍繞運轉的恒星所吞食。
歐洲南方天文台(ESO)的科學家使用安裝在智利拉塞拉天文台望遠鏡上的先進攝譜儀,分析了代號為HD47536的恒星光譜的變化,發現了這顆行星。
恒星HD47536距地球398光年,直徑為3300萬公裏,比太陽大得多。在人們已經發現擁有行星的恒星中,按發現先後次序,它是第4顆比太陽大的,也是最大的一顆。科學家發現的這顆行星質量為木星的5~10倍,在離恒星約3億公裏外的軌道上運轉,公轉周期712天。
這一恒星處於生命的最後階段,正在膨脹。在未來幾千萬年的時間裏,恒星的高熱輻射將“剝掉”這顆行星的大氣層,使它變得熾熱無比。最終,當這顆恒星膨脹到一定程度後,它將完全把這顆行星吞食。這在宇宙尺度上是很短的一段時間。天文學家們稱,太陽也屬於這類恒星,隻不過目前太陽還處在漫長的穩定期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