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對宇宙的探秘(1)(1 / 3)

火星大衝的奧秘

火星衝日,是指火星位於日地連線上,並且和地球同位於太陽的一側,一般每兩年零兩個月左右發生一次火星衝日,此時火星與地球的距離比平時近,這就是為什麼探測火星的宇宙飛船每兩年多才發射一次,這樣會節省燃料和節約時間。

當火星過近日點前後發生的衝日稱為“大衝”。大衝前後,火星與地球距離最近,從地球上觀看的火星會比平時大4~5倍。火星每15年或17年發生一次大衝。上一次火星大衝是1988年,而最近一次的大衝就在2003年8月29日。2003年的火星大衝是最近幾十年以來地球與火星最近的一次大衝。

2003年8月27日火星與地球的距離最近達到約5576萬千米,從地球上可以看到的火星直徑達到最大!自距今五萬多年來,火星與我們從未有過如此近的距離,可以說人類有曆史記載以來第一次如此近的在地球上觀看我們的近鄰——火星!下一次具備這樣好條件的火星大衝要等兩百多年以後了。可見這次火星大衝無疑是我們有生之年僅有的一次。

火星與地球的距離最近達到約5576萬千米,從地球上可以看到的火星直徑達到最大。

神秘火星:火星上到底有沒有生命存在。

晴朗的夜晚,群星閃爍,在它們中間,我們有時會看到一顆紅色的亮星,這就是地球的近鄰——火星。它的運行方向和速度似乎沒有規律,中國古代叫它“熒惑”,意為熒熒的(紅星)令人迷惑。明亮的火星在夜空中總是非常引人注目,而紅色使人聯想到戰爭和血腥,古代人們自然就把它和戰爭聯係在一起,在古希臘和古羅馬神話中火星代表的就是英勇的戰神。

自從望遠鏡誕生以後,人們終於得以撩開火星神秘麵紗的一角。據說,最早用望遠鏡觀測火星的是伽利略。不過,1659年荷蘭天文學家惠更斯繪製了第一幅有火星表麵特征的圖片。

1877年火星大衝期間,意大利天文學家斯基帕雷利觀測到火星上有直線條的“河道”一樣的暗線。當時他稱之為“Canali”,意為“水溝”,但這個意大利語被錯誤地譯成了英語的“Canals”(運河),實際上這有著本質的區別,因為水溝可能是自然形成的,而運河則一定是人工修建的。如果有火星運河,就意味著有火星智慧生命——火星人!之後,美國的天文學家洛維爾花了15年的時間,仔細觀測火星,得出了驚人的結論——火星上的運河數量有500條之多!他還寫了好幾本宣揚火星人的書,再經過媒體的渲染,在社會上引起了火星人的熱潮!無數的科幻作家對火星文明進行了不厭其煩的描述。然而大多數嚴謹的天文學家都不讚成火星生命的存在,他們都曾經利用當時最好的望遠鏡,經過認真的觀測,並沒有看到任何火星“運河”。認為洛維爾的結論純粹是視錯覺造成的。

其實,盡管火星大衝的時候距離地球比較近,但仍然至少有五千多萬千米的距離,加上地球和火星上都有大氣的幹擾,在地麵上人們根本無法看清火星表麵的細節,因此要徹底揭開火星之謎,還有待於科技的進一步發展。

火星大衝:我們怎麼看,能看到什麼?

盡管火星大衝,但是火星的視麵仍然很小,用肉眼直接觀察無法看到任何表麵細節。必須借助天文望遠鏡。

觀測火星應使用清晰銳利、對比度高的望遠鏡。長焦距的折射望遠鏡最好,其次是長焦距的反射望遠鏡。用10厘米左右口徑的折射鏡,可以看到火星上一些大的表麵特征,還可以發現火星極冠的變化;用15厘米口徑的折射鏡,或者20厘米口徑的反射鏡可以觀測火星表麵特征的細節;最理想的是30厘米口徑的反射鏡,不過一般價格昂貴,業餘愛好者很少人有。觀測火星時采用的放大率,根據望遠鏡的口徑而定,一般至少為250倍。當然受到大氣擾動的影響,放大率最高一般不過400倍左右就可以了。

火星大衝時,在我們的望遠鏡中,火星上有哪些目標可以看到呢?

首先是火星地表的特征。火星表麵物質的反照率不同,亮度就不同、色澤也深淺不一,那些位置相對固定的表麵特征是我們觀測的首要目標。一般有:明亮的火星南極冰蓋,火星上大部分是比極區暗淡,呈現亮橙色的區域,人們習慣稱之為“大陸”,還有一些暗淡的大條紋和斑塊,這些表麵特征一般都有各自的名稱,便於定位。

其次火星的大氣現象也十分有趣。主要有黃色的塵埃雲和白雲。白色雲的形狀很多並且經常變化,值得我們時時監測,有時我們能看到覆蓋整個火星表麵的黃色塵暴,這是火星所特有的。

拍攝火星照片可以客觀地記錄火星。一般需要長焦距的鏡頭或者望遠鏡,這還不夠,最好再使用2×或3×的增倍鏡來增加焦距,或者利用高倍目鏡,後麵接上相機進行拍攝。

如果使用膠片攝影,可以選擇感光速度比較高、顆粒細膩的膠卷。例如柯達的TP2415黑白膠卷,或者400度的彩色反轉片等,曝光0.5~3秒(需要親身試驗),但是一般需要用自動跟蹤設備來保證火星成像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