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建築是迄今發現的最大的陶寺文化單體建築,麵積約為1400平方米,建築形狀十分奇特,結構複雜,附屬建築設施多,可能因其集觀測與祭祀功能於一體,建築的規模及其氣勢,以及基坑處理的工程浩大,都是令人歎為觀止的。
更重要的是,如果上層台基夯土柱有觀象授時功能,那麼它將使我們得以管窺陶寺文化的天文學知識係統,則可證實《尚書·堯典》所謂“曆象日月星辰,教授人時”的真實曆史背景。可將觀象授時的考古實證上推到距今4100年,這將對我國古代天文曆法研究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這座觀象台形成於公元前2100年的原始社會末期,它顯然比目前世界上公認的英國的巨石陣觀測台(公元前1680年)還要早近500年,因此,陶寺城址中的這座觀象台無疑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觀象台。
最古老的星表
星表是把測量出的若幹恒星的坐標(常常還連同其他特性)彙編而成的。它是天文學上一種很重要的工具。我國古代曾經多次測編過星表。
公元前4世紀的戰國時代,魏國石申寫了《天文》一書,因為這部書有很高的價值,後人尊稱為《石氏星經》,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希臘最早的星表,是在公元前3世紀和公元前2世紀時測編的,比石申晚得多。
《石氏星經》共八卷,但已經在宋代以後失傳,今天我們隻能從一部唐代的天文學書籍《開元占經》裏見到《石氏星經》的一些片段摘錄。從這些片段中我們可以輯錄出一份石氏星表來。其中有二十八宿距星(每一宿中取作定位置的標誌星叫做這一宿的距星)和其他一些恒星共一百十五顆的赤道坐標位置。
石氏星表的赤道坐標有兩種表達方式,一種是二十八宿距星的,叫做距度和去極度。距度就是本宿距星和下宿距星之間的赤經差;去極度就是距星赤緯的餘角。還有一種是二十八宿之外的其他星。叫做入宿度和去極度。所謂入宿度就是這顆星離本宿距星的赤經差。不論哪一種方式,它的實質和現代天文學上廣泛使用的赤道坐標係是一致的。而在歐洲,赤道坐標係的廣泛使用卻是在16世紀開始的。
“石氏星表”是後世進行許多天體測量的基礎。諸如測量日、月、行星的位置和運動,都要用到其中二十八宿距離的數據。因此,它是我國天文曆法中一項重要的基本數據。
從這個意義上講,石氏星表也是戰國到秦漢時期天文曆法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
掛曆誕生
掛曆最早出現於19世紀末的西歐。當時法國商人利用它來饋贈顧客,借以促進生意興隆。
最早的帶圖掛曆共有12頁,上麵附有記事欄。掛曆圖案主要是一些複製的歐洲名畫,以滿足人民欣賞藝術的需要。
20世紀30年代末,掛曆圖案成為攝影藝術作品,以美女照為主要內容。幾年後,逐漸演變為兒童照和動物照片。
到了20世記40年代,巴黎的汽車輪胎商請著名攝影師顧鮑物·弗瑞曼拍攝了一幅美女駕駛汽車的照片,用來宣傳自己的產品。這樣,人與商品相結合的廣告掛曆出現了。
20世記80年代,掛曆進入鼎盛時期,內容越來越豐富。專門製作掛曆的商家,擁有自己的職業模特、攝影師、化妝師、設計人員、美術指導、客戶代表,等等。現在,掛曆已經成為新年前的饋贈佳品。
人造衛星的誕生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誕生於蘇聯。它是由科學家科羅寥夫主持設計的。
科羅寥夫25歲時,就編寫出版了《火箭發動機》一書。26歲時,他參與設計成功了蘇聯第一枚液體火箭。27歲時,他又出版了《火箭飛行》。29歲時,他和別人一起成功設計了蘇聯第一代噴氣式飛機。
1957年10月4日,科羅寥夫大膽決策,采用捆綁式火箭,將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了湛藍的天空,從此開創了人造衛星的太空時代。這顆人造衛星名叫人造地球衛星1號,它在天空中運行92天,繞地球約1400圈,行程6000萬千米,於1958年1月4日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