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一些學者發現,整個大西洋海底被一條2743米高的海底山脊分割成兩部分。其北部從冰島開始,蜿蜒南下,南部則直抵南極大陸架。但是,在大西洋東端的亞速爾群島附近,這條海底山脊變得寬大起來,且巍然隆起,由東至西寬度幾近402公裏,南北則長達1091公裏。在山脊的北部,有不少海底火山,有些火山突兀在海麵,形成現在的亞速爾群島。因此,亞速爾群島附近海域下麵的這條寬闊的海底山脊,可稱為亞速爾高原。
這片高原無論形狀、大小,都與柏拉圖筆下的大西洲相似。而從海底800米處取出的岩芯也表明,在12000~17000年前,亞速爾海底高原應是一塊陸地,學者們認為,這塊陸地應該就是大西洲。
1974年,蘇聯海洋考察船在直布羅陀以西300海裏處,即亞速爾群島海麵下發現一座海底城市,人們因此認為這便是大西洲的城市遺址。
1930年,為了加強大西洋東端海域就是大西洲沉沒所在地的觀點,專家們通過對北美大西洋沿岸的一次航空測量來加以說明。在那次測量中,人們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查理斯頓市附近海岸,發現了一處“古戰場”。
地麵上布滿大約3000個圓形和橢圓形的深坑,似乎是遭到一場來自西北方上空的許多巨礫隕石襲擊的結果。
另外,在加勒比海靠近波多黎各島附近海底,有兩個深達2700平方米、方圓71.7萬平方公裏的凹陷地帶。這就是波多黎各地溝。如何解釋這些數以千計的深坑與巨大的海底地溝呢?
一名叫墨克的專家提出,大約在11000年前,一組環繞著太陽運轉的星團——阿多尼斯星團中的一顆小行星,突然脫離正常軌道,以雷霆萬鈞之勢,從西北撲向地球,從而使正處於興旺中的大西洲遭到毀滅性打擊。這就是原屬大西洲的波多黎各地溝的形成原因,也是曾受到波及的美國查理斯頓海岸“古戰場”的來曆。
然而到了1958年,美國學者範倫坦博士卻提出,大西洲不在大西洋東端,而在大西洋西端的巴哈馬群島海域。
範倫坦發現,在巴哈馬群島海底,有形態不一的幾何圖形結構的城牆,長達幾百公裏。這條海底長城全部由每塊16立方米的大石塊砌成。還有幾個碼頭和一座棧橋,應該是沉沒了的港口遺址。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探險者又先後在巴哈馬群島以西、以南的古巴、海地附近海域,發現一些水下金字塔及其他建築遺址。於是,關於加勒比海就是大西洲沉沒所在地的推測,便得到更多人的附和。
2000多年來,人們始終相信充滿理性主義光輝的大思想家柏拉圖絕無戲言,相信大西洲的得名絕非平白無故。然而,大西洲,它究竟在哪裏呢?
地球上的陸地是否最終沉沒
在著名的中國古代文獻《淮南子》中,記述過古代的一個重要天文現象:“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它告訴我們,我們所在的地球在曆史上一度經曆了一個重大的變故。事後幸存下來的地球人那時發現,夜晚許多星辰同平時正常情況相比較,向西北方向發生了移位,感覺就像天空朝西北方向倒下去一樣;而在相反的東南方向地平線上也出現了許多平常見不到的新星,就如同是東南方的大地陷下去了一般。撥開語言的曆史隔膜,我們能夠感覺到這是典型的地軸由西北向東南方向偏移的現象。在本書《地球南北磁極互換之謎》一文中,我們曾經談到地球磁場不是永恒不變的,整個地磁場曾經發生過顛倒,南磁極與北磁極曾經對換過位置。這種現象被科學家們稱為“磁極倒轉”。在地球的生命史中,磁極倒轉現象曾經多次發生,僅在近450萬年裏,就可以分出四個極性不同的時期。縱然是在同一個時期裏,地磁場方向也發生過一些曆時較短的極性變化。地球磁場的這種極性變化,同樣存在於更古老的年代裏。從大約6億年前的前寒武紀末期,到約5.4億前的中寒武世,是反向磁性為主的時期;從中寒武世到約3.8億年前的中泥盆世,是正向磁性為主的時期;中泥盆世到約0.7億年前的白堊紀末,又是以正向極性為主;白堊紀末至今,則是以反向極性為主。
地球磁極的變化必然會導致地球表麵海洋和陸地的劇烈動蕩,《淮南子》中所記述的現象大概就是這種情況。有專家認為那是一顆行星與地球擦肩而過或是地球在捕捉月球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巨大作用力,使地球上的海水湧向陸地造成的動蕩。因為即使一顆直徑是月亮1/5的小行星,從地球37000千米的地方通過,地球也會發生比普通漲潮大10倍的洶湧波濤,海水會以排山倒海之勢席卷大陸,吞沒廣大平原和低窪地區,於是曾經草木繁盛、生活著各種動物的廣大地區,變成了冰和水的世界。在地球旋轉軸發生移位時,地球運動的巨大力量,也引發了地殼的一些異動,導致地震、火山活動十分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