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的動物中爭鬥方式比較奇特的要數棕熊了。雄性的棕熊在發情期間會變得格外的凶悍,不僅會因爭奪配偶鬥得頭破血流,還會瘋狂地襲擊附近的民宅。
對於動物來說在爭鬥中總是以最強壯的器官作為理想的兵器。袋鼠的爭鬥很像是“拳擊”,因為它們自信自己的後爪最有力。海狸爭鬥的武器是尾巴,而長頸鹿是用脖子來擊打對方。有蹄類的動物常常將角作為自衛的武器。但是對於過於鋒利的武器,動物之間也是要遵循一定的規則的,直角羚從不在同類的爭鬥中使用角。而鹿和駝鹿則在準備爭鬥的時候,目不轉睛地盯著對手,直到弱小的一方認輸為止。狼和狗在爭鬥中如果認輸時,會把身體中最薄弱的咽喉暴露給對方,而勝者絕不會再碰負者一下。
對於動物之間的這種爭鬥和殘殺,有一些是可以找到原因的。比如為了爭奪配偶、領地或者食物等。美國動物學家曾經親眼目睹過象海豹為了爭奪首領而撕打的場麵。當兩頭雄性象海豹中的一頭被打得暈倒在地的時候,一群雄性的象海豹撲到戰敗者的身上,把它折磨致死。在1990年的6月,澳大利亞曾發生過一起大群企鵝自相殘殺的事件。這場殘殺導致大約7000隻企鵝喪生。其中有雛企鵝6000隻。而科學家們對於事件的原因卻是無法解釋。
社會生物學家對於動物之間的爭鬥現象是這樣解釋的。他們說這完全是出於動物的一種自私的本性。所有的動物都想把自己的基因或者親屬的基因傳到下一代去。所以,它們進行漫山遍野的廝殺,隻是為了讓自己的後代進行繁殖,並不是為了種族的利益去犧牲。因此在一個親屬關係比較穩定的群體裏很少發生劇烈的廝殺。
而動物學家卻認為,動物是不存在傳宗接代的自覺意識的。它們所進行的爭鬥和殘殺原因很可能是偶然的。隨後發生的大規模的征戰很可能是由於受到刺激而引起的。而且在缺乏信息交流和手段的動物中是很容易發生這種情況的。
動物學家們有著不同的觀點,但是有一點意見是統一的,他們一致認為動物之間進行的不流血爭鬥有著積極的生態學意義。年輕而健康的動物雖然在爭鬥中敗北,卻為以後獲得幸福準備了條件,而在爭鬥中以流血殆命的動物也是自然淘汰的一種途徑,也就是說殘殺的威脅可能有助於形成動物的行為,對於物種遺傳是有利的。但是,真正引起動物們爭鬥的謎底是什麼?人類至今不得而知。
動物冬眠探秘
冬眠是一些不耐寒動物度過不利季節的一種習性。許多動物都會冬眠,每年的霜降前後,氣溫逐漸降低,池塘裏的蛙鳴消失了,刺蝟、倉鼠等也進入了洞穴開始了它們的長睡。進入冬眠的動物在體溫、呼吸以及心率等方麵都要發生改變,新陳代謝會降到最低。而且熱血動物和冷血動物的冬眠還不同,在冬眠的時候,冷血動物體溫的升降是一種被動的形式,完全由外部的環境來決定。而熱血動物則不同,它們是有目的地對體溫加以控製,調節到冬眠時的最佳溫度後才開始冬眠。而當它們蘇醒的時候,製造熱量的器官會充分地調動起來,在幾小時內把溫度恢複到原來的水平。
研究人員經過研究發現,刺蝟在冬眠的時候會把身體蜷縮起來,不吃不喝。呼吸變得極其微弱,心跳緩慢,每分鍾隻跳10~20次,一隻清醒的刺蝟放到水裏幾分鍾就會淹死,而冬眠的刺蝟半小時也淹不死。黃鼠在冬眠的130多天中總共放出的熱量才29焦耳,而在冬眠過後的13天中卻放出2420焦耳的熱量。
動物在冬眠的時候,白血球還會大大地減少。通過對土撥鼠的實驗發現,平時土撥鼠1立方毫米的血液中含有的白血球數是12180個,而冬眠時平均隻有5950個。
科學家們對動物冬眠時製造熱量、補償體溫消耗和保持恒溫的複雜生理現象非常感興趣,作了許多的研究,但迄今為止,有關動物冬眠誘因和生理機製還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有的科學家認為,外界的刺激是導致動物冬眠的原因。外界的刺激主要有溫度下降和食物不足兩個方麵。有人對蜜蜂做過這樣的實驗,當氣溫在7℃~9℃的時候,蜜蜂的翅膀和足就停止了活動,但輕輕的觸動還是能微微抖動的,當氣溫降到4℃~6℃的時候,就完全進入了麻痹的狀態,如果再降低溫度,蜜蜂就會進入更深的睡眠狀態。由此可見,動物的冬眠和溫度的關係密切。實驗中還發現,籠養的小囊鼠在供食充足的情況下,冬季的時候不會進入冬眠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