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加爾湖中還散落著27個島嶼,最大的是奧利洪島,麵積約730平方千米。湖濱夏季氣溫比周圍地區約低6℃;冬季約高11℃,相對濕度較高,具有海洋性氣候特征。在冬季,湖水凍結至1米以上的深度,曆時4~5個月。但是,湖底深處的溫度一直保持3.5℃左右。
貝加爾湖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是俄羅斯的主要漁場之一。湖中生活著600多種植物和1200多種動物,其中3/4是世界其他地方尋覓不到的。奇怪的是貝加爾湖是淡水湖,但湖裏卻生活著許多海洋生物,如海螺、海綿、龍蝦等。在貝加爾湖裏還生活著世界上唯一的淡水海豹。由於海豹一般是生活在海中的,人們曾認為貝加爾湖有一條地下隧道與大西洋相連。在歐洲的典型湖泊中,通常隻有幾種端足類動物(蝦狀甲殼動物)和扁蟲,而貝加爾湖卻有200多種端足動物和80多種扁蟲。而且有些種類還十分奇特,有一些端足類動物呈雜色斑駁,與周圍環境的色彩混為一體。貝加爾湖底還有1~15米高像叢林似的海綿,這在其他湖泊裏是找不到的,奇形怪狀的龍蝦就藏在這個“叢林”裏。
貝加爾湖形成的年代不過幾千萬年,而5億多年來西伯利亞中部從未被海洋淹沒過。這裏的地層曾經發生過劇烈的斷裂,有的下降為狹長的窪地,有的上升為高山。窪地積水成了湖泊,從而形成了狹長而深邃的斷層湖。那麼,海洋生物又從何而來呢?有一種觀點認為,這些生物是從海洋通過河流遷移過來的;也有人認為,這些海洋生物就產生於本地。
在蘇聯,貝爾格院士等人在對貝加爾湖的奇特生物現象進行研究後認為,貝加爾湖中真正的海洋生物隻有海豹和奧木爾魚,它們可能是沿著江河從北冰洋旅居到貝加爾湖的。那麼,海豹和奧木爾魚又是在誰的驅使下,從北冰洋跨越2000多千米來到貝加爾湖這樣一個淡水湖的呢?更加不可思議的是,這些動物如何知道有貝加爾湖的存在,又如何知道這個湖會適合它們生存呢?還有,海螺、海綿、鯊魚、龍蝦等生物又是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到貝加爾湖,並長期在此生存的呢?
關於貝加爾湖的生物來源問題,至今科學家們尚未給出明確的答案。但我們相信,隨著科學研究的進一步深入,這一問題終究會水落石出的。
動物之間互相殘殺探秘
在地球上,除了人類以外,動物界也是經常發生大大小小的爭鬥。在以往的很長時間內,動物學家們都認為大多數的動物並不會殺害它們的同類。動物之間經常會發生侵犯的行為,主要是一種耀武揚威的姿態,而不是殘殺性的。有時為了集體的利益,它們通常是相互合作的。
比如說在草原上生活的土狼,為了捕捉長耳兔經常采用接力的方法來彌補體力的不足。當第一條土狼追到體力不足的時候,就把長耳兔沿著對角線的方向追趕到一個隱蔽處,等在那裏的另一條土狼會跳出來接著追趕,第一條土狼趁機抄近路跑到前邊,等到充分的休息後,再接著追下去,就這樣兩條土狼輪番地追趕,直到兔子筋疲力盡成為土狼的口中美食。
還有一種長鼻浣熊,生活在中南美洲。喜歡吃棲息在樹上的一種蜥蜴,可是對於浣熊來說,到樹上捉蜥蜴是不容易的,它們就采取兵分兩路的方法,一個在樹下等,另一個則到樹上把蜥蜴趕下樹,彼此配合來捕捉蜥蜴。
幾十年來,通過大量的觀察,科學家們發現,在動物中間也存在著爭鬥的現象。而且在爭鬥的過程中還有著一定的規則,任何一方都是嚴格遵守絕不違背。
蝙蝠的爭鬥方式是身體倒掛在石岩上,彼此通過鼻子的碰撞來發泄憤恨。
蛇類相鬥時從不以毒牙加害對方,常常采取的方式是將尾部交纏在一起,挺起胸膛竭力將對方的頭部按下,誰將對方牢牢按壓住幾秒鍾,誰就是勝者。
雄旱龜在彼此相鬥時,僅僅將對手翻個仰麵朝天失去戰鬥力就算贏家。
鳥類之間的競爭準則很多。如鴿子之間僅僅是以發怒的一方羽毛橫豎,挺著胸在另一方麵前踱步的方式來進行對抗。誰的外貌顯得雄壯威武誰就為勝利的一方。紅眉雄黑禽雞在爭鬥時要先發出一陣啾啾聲,然後張開翅膀像公雞一樣廝殺,胸脯碰撞,相互擊打,看起來就像一大團羽毛在狂飛亂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