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尉佳還按時到揚州、蘇州等地親自主持店號。每年過年過節時,尉佳還要與家人一起到各地商號去看望夥計。有些由於業務忙多年而沒能回家過年的夥計,他都會親自頂替他們工作幾天,讓他們回家探親;或由商號出錢,讓他們的家人到商號來探親團圓。
尉佳不但關心夥計的生活,還十分注意提高夥計的個人修養和素質。他曾出錢請私塾先生到店裏來教夥計們識字、算賬。雍正年間,他還聘請在揚州賣畫為生的鄭板橋作為家塾教師,並資助鄭板橋應考科舉,直至鄭板橋乾隆丙辰年中第進士,並留下“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的石刻墨寶,至今在當地仍然傳為佳話。
由於在經營管理上兼容並蓄,任人用人又寬容大度,尉佳的商號生意十分興旺,經營範圍涉及到雜貨、布匹、絲綢、錢莊、當鋪、食鹽等十多個行業。尉佳的商號也遍及兩淮、江浙、兩湖等全國數十個大中城市,成為一個集團式的家族企業。在生意繁榮的時期,可以說是“日進萬金”,而且家業持續了長達三百多年。
◎故事感悟
博大寬厚,是晉文化的精神支柱和晉商的經營商道。而尉佳作為晉商的代表,更是將這種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寬厚待人,充分展示了商人富而不驕的美好品德。
◎史海擷英
晉商的沒落
自古以來,中國都是以農立國,曆朝曆代也都奉行抑商政策,商人的社會地位比較低下,被人瞧不起,因此與官府關係也越趨緊密。晉商雖然在中國近代金融界輝煌一時,但由於其興盛發展並非依靠自由經濟體係的競爭,而是依賴與朝廷的特殊關係才得以存在,也就是所謂的“官商經濟”。因此,晉商的後代也往往都走向科舉之路,最後在朝廷內閣任官。這種境況也就存在著一定的利弊,即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一旦官僚消滅,票莊無所憑依,自然也就不能存在了。
進入清代以後,晉商被緊緊地綁在清王朝的戰車上,成為清王朝統治者利用的工具。大量的苛捐雜稅加速了清王朝的沒落與滅亡,同時也造成了晉商本身生存發展的瓶頸與危機。
同治元年(1862年),俄國人因《中俄陸路通商章程》而享有特權,可以節省大筆的費用,所以俄商販茶業務扶搖直上,使得晉商壟斷兩湖的茶葉販運事業不斷衰落。
同治七年(1868年),恰克圖的晉幫商號由原來的120家下降到4家。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山西蔚豐厚票號北京分莊經理李宏齡建議改組票號為銀行,結果遭到了蔚泰厚總經理毛鴻翰的反對。
辛亥革命爆發後,山西票號毫無準備,放出的無數貸款都無法收回,日升昌票號在四川、陝西各省造成了“總計損失白銀300萬兩以上”的損失,天成亨票號被土匪搶劫現銀100多萬兩,蔚泰厚票號總經理毛鴻翰轉而支持票號改革,山西票號向奧商華利銀行借款 200萬鎊。不久,國務總理熊希齡倒台,貸款之事也就成了泡影。從此以後,晉商便迅速地退出了曆史舞台。
◎文苑拾萃
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北部,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城。
平遙曾是清朝晚期時中國的金融中心,同時,它還有著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代縣城格局。清代晚期,總部設在平遙的票號就有二十多家,占全國的一半以上,被稱為“古代的中國華爾街”。其中,規模最大的票號是創建於清道光年間、以“彙通天下”而聞名於世的中國第一座票號“日升昌”,隨後建立起來的票號達二十多家。
目前,平遙古城基本還保留著明清時期的縣城原形,有“龜”城之稱,因共有六道城門,南北門為龜首尾,東西四門象征四足。街道的格局為“土”字形,建築布局則遵從八卦的方位,體現了明清時期的城市規劃理念與形製分布。
平遙的城牆建於明洪武三年,現存有六座城門甕城、四座角樓、七十二座敵樓、三千垛口。其中,南門的城牆段於2004年倒塌,除此之外的其餘大部分城牆都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