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絲毫不為自己口中所言臉紅,反而將問題拋給了劉奇,“融曾聞侯爺善《論語》,莫不聞‘三人行則必有我師’乎?”
孔融這句話的原句出自《論語》述而第七,原句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融如此發問,一方麵是替自己解了圍,另一方麵,也未曾沒有炫耀學問的意思。
劉奇好歹也是21世紀的高材生,豈能被孔融這不痛不癢的幾句話羈絆住,當下麵不改色的開口,“吾非生而知之者!仁遠乎哉?”
劉奇的兩句話和孔融所問的話都是出自同一章節,前一句完整的句子是: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翻譯過來就是我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的東西,勤奮敏捷的追求知識的人。
這句話硬生生懟的孔融的話沒法說下去,我劉奇也是個普通人啊!你孔融要和我計較,是不是有仗著輩分欺負後進的嫌疑?或者說是你在賣弄學識?
至於後邊四個字,同樣是出自論語,原句是: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劉奇將這句話用在此處詰責孔融,就是明明白白的告訴孔融,現在朝堂上是我說了算,我一句話就能求仁得仁,你想要有一個好的出路,那就乖乖給我聽話,是龍你也給我盤著,是虎你就乖乖臥著。
孔融哪裏是如此容易妥協的人,更何況自己是孔聖人嫡裔子孫,焉能在《論語》之上被人壓倒一頭,這要是傳了出去,自家孔氏的臉往哪裏擱?最重要的是,孔融還不忿劉奇年紀輕輕,就占據高位,將士族公卿的全力剝奪了個幹淨。
聽到劉奇滿是威脅的話語,孔融梗著脖子說道,“侯爺莫不聞聖人治國之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孔融這句話是《論語》述而篇開篇之語,原文是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我與老彭。意思是我隻是傳承古代優秀文化而不做革新,相信且喜好古代的東西,我私下裏將自己比作前朝的老彭,至於這老彭是何人,異議紛雜,就不贅述了。
孔融將這句話硬要扯到治國之談上,就是告訴劉奇自己的主張,你可以提出新的東西來實驗,來擴充大漢,但是你不能對現有的社會秩序做出革命,你現在打壓士族,重用寒門士子,改變稅製,這些東西,都和聖人經驗相違背,後邊引用《左傳》中的語言,更是明明白白以高姿態點醒劉奇,你要是知錯能改,現在改弦易張,還來得及。
劉奇麵對孔融這種居高臨下的態度,心中多少有幾分憤慨,當下帶著一抹譏諷,“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吾似聽聞文舉公近日之行也!”
劉奇這句話的原文同樣出自《論語》,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就是君子和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結黨營私,與人勾結,不能與大多數人融洽相處。紅果果的在嘲諷孔融,你這些天在朝中上下被人拒絕,四處求神問道想要鑽營的事情,我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對於孔融而言,劉奇這句話是在光明正大的在自己臉上扇了一巴掌,啪啪作響,似乎四處都有目光在嘲笑自己,你孔融就是個小人,丟盡了你祖宗的臉。
可麵對惶惶權勢,孔融如何割舍得下,當下麵無愧色的開口,“富而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劉奇心中不禁泛起一抹冷笑,這孔融,除了賣弄嘴皮子,似乎沒有一點長處了。這句話的出處劉奇也知道,是《論語》中的句子,原句是: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意思就是隻要合乎道義,富貴就可以追求,哪怕是為人驅車執鞭的下等差事,我也去做。如果富貴不合乎道義,那就不去追求。
孔融就是告訴劉奇,為朝廷效力,是合乎道義的,哪怕就是朝廷讓我去驅車執鞭,我也願意去幹!都是為國效力,莫非你是想阻擋我這樣的良才為國效力麼?還是說你襄陽侯有不臣之心?
劉奇嘴角微翹,“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這句話聽起來莫名其妙,劉奇卻戳中了孔融的心底,大家夥聽起來,這句話就是說這樣的事情都可以去容忍,還有什麼事情不可以去容忍呢?可事實並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