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會之期,想是很難得的了。以前料不到有此世變,因而把隨時可以暢聚的年月等閑度過,回想起來實甚可惜。
豔陽高升,原野上的朝露很快便了無痕跡。源氏痛感人生如夢,像朝露一般,愈加萬念俱灰。
延伸閱讀
鏈接一關於《源氏物語》的主題思想
《源氏物語》自發表以來,日本和其他國家的眾多學者一直在探討它的主題思想和藝術成就。在長期的探討中形成了各家不同的觀點,大致歸納起來有兩種:
第一種觀點:《源氏物語》的中心內容是描寫光源氏與周圍女性的戀情。光源氏一生放蕩不羈,用情不專。他雖與葵姬結婚,卻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消耗在對其他女性的追逐上,從上層貴族到中層婦女莫不在他尋覓之列,甚至與繼母藤壺亂倫,對養女玉曼也發生戲狎和猥褻的關係。他一生愛戀的女性,莫不在痛苦與悲哀中生活,或憂鬱早亡,或落發為尼。光源氏這種拈花惹草、偷香竊玉的行徑,以及他周圍貴族的放蕩行為,充分暴露出平安時代上層貴族腐朽的精神麵貌。
第二種觀點:紫式部在這部作品中首先通過光源氏這個形象,反映了平安時代的社會現實,揭露了貴族之間爭權奪利的鬥爭和統治階級內部的尖銳矛盾。作品一方麵寫出在光源氏的周圍是一個個美麗而柔弱的女子,她們因為愛他而落入不幸的生活中,在歎息和眼淚中度著歲月。作者也寫出了光源氏一生被情所困的痛苦處境,最後隻好皈依佛門的絕望和無奈。另一方麵,作品又表現了光源氏的性愛生活是與政治鬥爭緊密相聯的,在表現尖銳政治鬥爭時,著重展現了光源氏在政治上從追求到彷徨、從悲觀厭世到精神破滅的人生軌跡。以揭示人生就是一大悲劇,人人都逃脫不了,衰老病死,人去樓空的結局。其次作者表達了她對婦女問題的看法:她認為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婦女毫無幸福可言,隻能寄希望於男子的“多情”和“博愛”。由此在作品中沒有把光源氏追逐女色、廣納妻妾看做是劣跡,而是濃墨重彩地把他塑造成一個多情善感,對戀人的情感有始有終的人。在沒有更合理的婚姻製度出現之前,作為中等貴族出身的紫式部,隻能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像光源氏這樣的男子身上。
兩種觀點的主要差異集中在對於主人公光源氏的評價上,這也正應了那句古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實對一部文學作品的評價往往就是這樣一種趨向多元化的評價理念。
鏈接二《源氏物語》的藝術成就
紫式部在《源氏物語》中除了用現實主義手法去描寫上層社會的生活外,還對人物進行了獨特的心理分析,善於把握人物矛盾的複雜心理,把人物放在尖銳的矛盾衝突中,深入地挖掘他們的矛盾心理,從而揭示出心理矛盾的現實基礎。
《源氏物語》的心理刻畫常與環境描寫交織在一起,通過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寫,既展現了具有審美價值的自然景色,又表現了人物的精神麵貌。如光源氏赴須磨之前拜辭桐壺陵墓的一段,除了抒寫光源氏悼念先皇的哀痛之情,還描寫了陵園“雲遮月暗”、草繁樹密的陰森景象。這種環境氣氛與主人公放逐前的苦悶心情十分吻合。
正如麥吉爾所說:“《源氏物語》無疑是中世紀日本小說的最佳典範,人們從中可以看到大約1000年來日本小說的發展。紫式部的傳奇講的是青年人的事情,很像日本編年史的傳統神話故事。小說故事情節的發展使之達到散文傳奇的鼎盛境界,足以同西歐中世紀散文媲美。”在日本小說創作藝術上,《源氏物語》具有裏程碑的意義。在它之前的作品,或者篇幅短小,或者雖長而情節不完整,人物不鮮明。
《源氏物語》在情節、人物、環境描寫等方麵都已具備了長篇小說的特點。首先是以纖細精巧的手法塑造人物性格,刻畫人物內心世界;其次是情景交融,以景托情,通過自然描寫創造藝術氛圍,反映人物心理或處境;再次,語言通俗優美,綿密細致,具有日本語言所特有的溫柔典雅的特色。
鏈接三日本平安時代
平安時代是日本古代的最後一個曆史時代,它從794年桓武天皇將首都從奈良移到平安京(現在的京都)開始,到1192年源賴朝建立鐮倉幕府一攬大權為止。平安時代的稱呼來自其首都的名字。它之前的時代是奈良時代,它之後的時代是鐮倉時代。
平安時代是日本天皇政府的頂點,也是日本古代文學發展的頂峰。在平安時代中武士階層得到發展,到這個時代的後期,武士階層從貴族手中奪取了權力,後來建立了幕府。
平安時代日本與中國有非常緊密的交往,在日本儒學得到推崇。同時佛教得到發展。
894年廢止遣唐使之後,發展了日本獨自的國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