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太平洋大麵鏡之謎(7)(3 / 3)

測地標誌

這個古代地理網路的存在,已經為主流派的考古學家與曆史學家所否定,當然也連前人的努力一並推翻。但盡管如此,在複活節島上明確出現的失落天文知識遺跡,再加上不斷於各地反複出現的古埃及靈魂和宇宙概念,使得學者們對“複活節島民自稱位於世界中心不過是詩賦性文字”的解釋似是而非。我們推測“世界之臍”一說原本就是純粹基於複活節島的地理位置而產生。

環形石柱這個以基沙/海裏歐波裏斯聖域為中心(零度子午線)的抽象世界網路,位於東邊七十二經度的是吳哥窟,太平洋潮貝島的南邁度遺跡在吳哥窟的東方54經度,還有吉利巴提和大溪地巨石分別位於吳哥窟東方72和108經度。若此一“世界網路”是以歲差運動為基礎,那麼想必下一個重要的“數字”應是144。若我們在地圖上去找出吳哥窟東方144經度的位置(正好是埃及基沙西方144經度處),結果發現到在一億六千五百萬平方公裏的太平洋上,隻有複活節島是最接近的選擇,而差距僅有320公裏。

這讓我們覺得複活節島可能原本就是為了代表某種測地指標而有人類來此居住,以使這些古代全球網路中所謂的地理中心能夠連成一氣,隻是其功能尚未能得知罷了。

有關此“全球係統”的功能,本書前麵已經提過在埃及和吳哥窟所呈現的內容。眾多謎團之一乃是當中一再融合對靈魂的探究及對死後生命的追尋,透過的乃是高度科學性天文觀測和地球測量方法。另一個謎團是這種科學方法超乎尋常的延伸性,不僅表露在地理位置上,還透過一段跨越眾多文化和時代的長時間。

我們並不知道複活節島上第一次出現人類的時間,但我們認為證據足以證明,這座島的起源已經脫節,甚至被遺忘,因此必是受到一段長時間無法滲透的孤立,在那段時間內所有的原貌都逐漸消失殆盡。直到這座島首度為歐洲人發現時,隻不過更加速了原有遺跡的消失,而整個靈學或科學層麵已所剩無幾。

不過網路終究是網路,若歲差運動現象真的適用,那麼一百四十四接下來的數字應該就是180(以36為增加單位)。

在吳哥窟東方180經度(基沙西方108經度)的南半球,的確有一座巨大地標的存在。此處與赤道的距離(13度48分),幾乎和北半球哥窟與赤道的距離(16度26分)一模一樣。它的外觀形同三叉戟,或可說是大燭台,高250公尺,被刻在秘魯海岸帕拉卡斯灣的紅色岩壁上。從海上遠遠地便可以望見。

這個大三叉戟似乎指向的是陸地南邊的納茲卡平原和東邊的安第斯山脈。

探討死亡及永生可能性之奧秘與意義的偉大泛文化理論,啟發了古文明的世界。那是一個自廣大物質的包覆中解放以得到永生不死的科學;它與天體物理學、醫學或基因工程一樣的精密而講求經驗法則。然而,其不同於現代科學的地方在於,自曆史初期以來,北歐、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古印度、日本、中國、東南亞及美洲各地,已有宣揚並從事這類文化理論的導師。

這些地區遺留下大量的神話、著名建築與精神信仰的遺產,而其背後天地二元論的思想更是叫人驚異:

地上的一切均為上天所安排,上天所賦予意義;因為地上的生物無此能力安排上天。因此,弱勢的神秘必屈服於更偉大的奧秘……這即是天上的體製強過地上……而地上的一切無一不是上天所賜。

這樣的科學以複雜的天文周期為基礎,用建築與神話作為闡述此概念的共同的主語。而繁密難解的天文周期更是僅能透過數千年來持續觀察天象而得知。

珍貴的明珠

是誰進行這些觀測的工作呢?而這些知識又是如何傳播到世界各地的呢?那麼,觀測工作又是起源於何時?而它們又為什麼會被賦予如此的重要性?此外,這些觀察所提供的知識體係中所蘊含的本質又是什麼?

問題的答案充滿神秘性,而這始終是人類遺落在時間長河中的謎。我們相信這是失落的文明所留下的遺產,是數千年來由不斷地疑問與實驗,並準確地應用到生死的基本問題上所發展出來的生命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