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舟山群島外海也是一個很好的漁場,這裏盛產大小黃魚、帶魚、鰻魚等。這個漁場的形成也與兩股水流交彙有關。當黑潮暖流在台灣轉向流入東海後,在台灣東北角分出一股支流,緩慢地向長江口一帶流去。它和從長江入海以後沿著浙江沿海流動的海流,正好在浙江舟山群島一帶相遇。於是,這裏就形成了漁場。
“流隔”的位置是經常變化的,要掌握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以通過研究海流的路徑、強弱變化的規律,對“流隔”作出預測;也可以根據各種海洋要素如溫度、鹽度等變化情況來推斷。如在大西洋灣流與拉布拉多寒流間的“流隔”,溫度相差很大,有時一條船的船頭和船尾競相差好幾度。富有經驗的老漁民在實踐中,積累了許多用肉眼尋找“流隔”的方法。比如,寒流多半水色發綠,暖流多半水色發藍;沿岸水多呈黃綠色,外洋水多呈深藍色。所以,根據海水的顏色,可以大致判斷“流隔”的位置。再如,“流隔”既是兩支海流相遇的地方,它們的撞擊必然使海水產生摩擦攪動,發出聲響,形成浪花。當然,也有些“流隔”並不全都出現激烈的變化。但仔細觀察,仍可以看出海麵的某些異常,如海水旋渦增多;以魚為食的海鳥,大群大群飛到流隔區覓食等。
也不是所有的“流隔”都能形成漁場的。如果“流隔”附近由於某種原因不適宜魚類的棲息,那裏就沒有或隻有少量的魚。
不僅表層的兩股海流相逢會造成魚兒大聚會,還有一股神秘的海流,也會使群魚聚會。
1962年6月,南美的秘魯沿岸突然刮起一陣涼風,氣候變得和深秋一樣涼爽,消夏的人們紛紛穿上秋裝。這時,海麵上出現了異常現象,人們發現藍色的大海突然變成了維紫色,而且越靠近海岸,顏色越深,絳紫色的波濤一個接一個向著海岸襲來。更令人吃驚的是,隨著海潮上岸的竟是一群一群月利魚。
這一年,秘魯漁民一沒有增加漁船二沒有改進漁具,漁業產量卻比上一年增長了71倍,達696萬噸,一舉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一。而且這些魚是在1300千米長、50千米寬的狹長區域內捕到的。此後,秘魯的漁業產量扶搖直上,到1970年,登上曆史最高峰,捕獲了1053萬噸。秘魯漁民興奮不已地說:“上帝恩賜秘魯人,幸運之神常在。”
“幸運之神”來自何方?經海洋科學家調查發現,她是來自海洋深處的一股海流。這股海流不是那種水平運動的海流,而是在垂直方向湧升的海流,這種湧升的海流,叫上升流。它在海洋中,似一團粗大的水柱在旋轉上升,就像大氣中的氣團似的,有人又稱它為“海底台風”。
但這股“海底台風”卻不像大氣中的台風刮得那樣猛、那樣快。據測量,秘魯近岸的上升流,是一個個直徑約200千米的漩渦,它們遍布秘魯外海水域,它們在100米深度大範圍的垂直運動速度是每天約10米左右。
別看它慢慢騰騰地移動,可帶來的浮遊生物卻不少。如果我們把寒暖流交彙造成的攪動,比作像無數把鋤頭深翻土地,將海洋深翻了一遍的話,那麼,上升流則像無數台拖拉機耕地那樣,把海洋翻得更深了。海洋深處的水是寒冷的,營養物質很少被消耗,所以當它一旦大量向上湧升,就會大大增加海洋表層的營養,從而使浮遊生物盡情滋生,冷水性的魚類也隨之大聚會。
那麼,秘魯近海的上升流是怎樣產生的呢?
我們知道,吹到海麵的風,能夠引起海水的水平運動,產生風海流。風攜著海水向右方45°角流去,這裏的海水就減少了,左方的海水就源源不斷地流過來補充。這在開闊的海洋裏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有海岸阻擋,就是另一種情形了。
設想風平行海岸吹刮,你背風而立,在你的左方有較為平直的海岸。這時,風海流不斷使海水離岸而去,你的左方是海岸,當然不可能有海水來補充,唯一的辦法是海水從下麵湧升而起。這樣一來,上升流就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