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工程師舒米林和波裏索夫曾精心設計了一個調動兩洋海水的龐大工程,建議造一條長74000米、高50~60米的巨型堤壩,將白令海峽截斷,然後在壩體內安裝幾千台抽水機,把太平洋的海水送入北冰洋,從而造一股強大的暖流,通過北極地區流入大西洋。這樣,暖流便使沿途的西伯利亞和北美洲的寒冷氣候變暖。相反,也可以把北冰洋的海水抽入太平洋,從而使大西洋的灣流經過北冰洋,流入太平洋。這股暖流就會融化北冰洋的浮冰,使北緯度廣大寒冷地區變暖。

他們為這一工程的前景描繪了一幅美麗圖畫:北冰洋的冰雪消融了,成為長年通航無阻的國際航線,前蘇聯4800多千米的北冰洋海岸線全部解凍,熱帶向北延伸。溫暖的北冰洋將為人類提供極其豐富的魚蝦和礦產……

美國科學家蓋爾哈撒韋則另有灼見,他設想從格陵蘭到挪威建築一條長約1700千米的海上大壩,把北冰洋和大西洋攔腰截斷,阻止大西洋暖流進入北冰洋。他認為,如果大西洋溫暖的海水把北冰洋巨大浮冰融化,便會造成悲劇的冰河時代。

日本科學家地崎宇三郎也富有想象力地提出建議:填平深20千米、寬10千米的韃靼海峽,以阻擋來自鄂霍次克海的寒流南下,提高日本海域的海水溫度,使日本北海道和東北地區氣候轉暖。

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改造海洋暖流使氣候變暖至今仍是“紙上談兵”,能否可行並付諸實施,還得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類駕馭自然能力的提高。

誰使魚兒大聚會

大洋的夜晚,空曠寂靜。一艘海洋調查船靜靜地停泊在海中,忙碌一天的船員們已進入了夢鄉,桅杆上的錨燈不知疲倦地閃爍著。

突然,海麵上響起一陣陣轟響,似乎麵大鼓被擂響。酣睡的船員被驚醒,他們紛紛走出艙室,聚集在甲板上向海麵張望。

借著船上的燈光,人們看到,海麵上浪花四起,無數亮點在海中閃爍,成群的魚蝦圍著考察船亂轉著。它們又蹦又跳,像發了狂似的,時而衝出水麵,時而沒入水中,有鯊魚門鰭,有鯨魚拱背,有飛魚展翼,有金槍魚躍水……

群魚聚會持續了好幾個鍾頭,直到東方發白,才慢慢平息下去。

是誰驅使群魚聚會呢?船員們在議論著,猜測著。

原來,群魚聚會是兩股方向不同的海流相遇時出現的奇觀。兩股海流“握手”,不但會見到翻騰的浪花,聽到轟鳴的音響,更會促成兩股水流中的魚類聚會。特別是在寒流與暖流相會時,景況蔚為壯觀。

寒流和暖流相會,將使平靜的海麵受到攪動,引起海水上下翻騰,像無數把鋤頭翻動土壤那樣。海水的翻騰也把海洋耕耘了一次,下層豐富的營養物質來到了表層,促使浮遊生物迅速繁殖,其數量之多,有時竟能高達每立方米2000~3000毫克的程度。海水裏充滿了食物,簡直變成了肉湯。魚呀、蝦呀和其他海洋動物,紛紛從四麵八方來“赴宴”,海洋沸騰了,漁場形成了。

寒流和暖流交彙的區域,叫做輻聚區。由於這裏常常呈現出海水溫度冷暖懸殊的差異,好像大氣裏的鋒,所以又把它叫做海洋鋒區,而漁民則稱它為“流隔”。

世界上著名的三大漁場都與“流隔”有關。

西北太平洋漁場,是世界著名大漁場。它從日本近海,經千島群島、堪察加半島,一直延伸到阿留申群島近海。這裏是世界第二大暖流——黑潮與“千島寒流”、親潮交彙的地方,因而形成了盛產鱈魚、鯡魚、秋刀魚和金槍魚的漁場,產量始終名列世界前茅。1970年以來,年產量都在1000萬噸以上,而且穩步上升。

大西洋東北海域,從冰島到西斯匹次卑爾根島,從北愛爾蘭到挪威近海,是世界第一大暖流——灣流延續支脈北大西洋暖流與東格陵蘭寒流,以及挪威暖流與北極寒流的交彙區。結果,這一帶也形成了一個著名的漁場——東北大西洋漁場。這裏盛產鱈魚、鯡魚等魚類,年捕獲量也超過1000萬噸,產量也有上升的趨勢。

著名的北大西洋紐芬蘭漁場,是灣流和拉布拉多寒流彙合的地方,以產鱈魚為主,年產量為400萬噸。不過,這個漁場近年漁業產量有下降趨勢。

除了上述三大漁場外,還有許多較小的漁場也與“流隔”有密切關係。如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東部近海盛產金槍魚的漁場,就與東澳大利亞海流和西風漂流之間的“流隔”一致;印度洋南部亞古爾哈斯暖流和西風漂流的彙合;南大西洋巴西暖流與福克蘭寒流的彙合,也都形成了漁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