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將軍衛青的鼓動下,他們逐漸振作起來,把對張騫的哀情變為精忠報國的行動,決心在日後的征戰中,以豐功偉績來報答張騫的恩德。

西域各國得到張騫死去的噩耗,也同樣感到失去了一位友誼的天使,他們也以同樣的哀思來紀念這位令他們值得信賴的英雄。

張騫最後出使西域時在烏孫國曾以妙計處死了暗中挑撥烏孫王的幾個兒子們為爭奪王位而大動幹戈的費木居的代理人。

平息了一場毀滅性的內戰,挽救了烏孫王,安服了烏孫王的幾個受騙的兒子。

為此,烏孫王非常感激張騫,聽說張騫死了,便立即率領龐大的使團,攜帶貴重的禮物到長安表示致哀悼念。

烏孫王首先晉見了漢武帝,送上大量的貢品,然後訴說了張騫挽救他的國家命運與他本人的情形,表示對張騫的無限懷念。

烏孫王說到張騫的恩德時無法抑製地流出了眼淚。漢武帝看了很感動,也同樣熱淚盈眶地說:“我和你的心情也一樣,我為張大行的逝世而感到無比的悲痛。他不僅挽救了你們的命運,也同樣挽救了我朝的命運。由於他的奮鬥,才使西域出現了和平的局麵。他是值得我們永遠懷念的英雄。”

烏孫王在漢武帝的外務大臣的陪同下到張騫的墓地進行了祭典活動,膜拜了張騫的陵墓,然後又到皇宮張騫的祠堂瞻仰了張騫的神像,然後跪在神像前虔誠地哀禱起來。

烏孫王看望了張騫的母親和兩位遺孀,向她們表示崇高的敬意並敬贈了紀念張騫的寶貴紀念品。

大月氏國女王地諾獲悉張騫逝世的消息後非常傷心,立即率領龐大的使團日夜兼行,不遠萬裏來到長安朝拜漢武帝並禱念死去的張騫。

地諾女王麵見漢武帝呈上貴重的貢品,讚揚了張騫的高尚品德和文韜武略,誠懇地稱張騫是她的救命恩人。

地諾女王對漢武帝講述了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勸她配合漢朝夾擊匈奴的情況,她後悔當時沒有采納張騫的意見。

接著地諾女王又懷著感激的心情講述了張騫指令副使以奇計降服了迫害她的費木居的代理人奇武,救她出牢籠恢複王位處死奇武的情況。

漢武帝聽了非常感動,由衷地佩服張騫的為人與智謀,他頗有感慨地說:“地諾女王,張騫是位傑出的英雄,他的所作所為體現了我國的國策,表明我國不僅要製服為害西域的匈奴反叛者,而且也要解救受難的西域各國,讓他們過上和平幸福的生活。張騫就是我國國策的推行者,他的不幸逝世同樣使我感到無比的悲痛。”

地諾女王在外務大臣的陪同下來到張騫的墓前痛哭流涕,顯得十分悲哀十分傷心,就好像她的親人死了似的,使所有隨她來悼念的人都感動地流出了熱淚。

地諾女王親自拜見了張騫的母親和兩位遺孀,向她們敬贈了許多貴重的禮品。她們也同樣向地諾女王敬贈了貴重的禮品。

地諾女王到皇宮後院的祠堂膜拜了張騫的神像並敬獻了貢品。

回到本國後,地諾女王也為張騫修建了一座規模宏大、氣勢不凡的廟宇,塑造了一尊張騫的神像供人們膜拜。

在地諾女王的帶動下,西域各國也都以不同的方式掀起紀念張騫的熱潮,也同樣修建廟宇,塑造神像,來紀念拯救了他們的西域奇才——張騫。

張騫的功績不僅“鑿空”了西域,而且開辟了中國與印度、波斯、希臘等遙遠國家的貿易通道,這通道被稱為有名的絲綢之路。

由於張騫的不懈努力和探險,使封閉的漢朝開始看到外部世界的精彩,也使遙遠世界的國家看到中國的神秘與偉大。

絲綢之路的開辟使中國與這些國家加強了聯係,進行貿易往來,使漢朝的經濟開始繁榮起來。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張騫不僅屬於中國,而且屬於世界。

張騫雖然死了,但他的偉大功績卻被外國人寫在與哥倫布同等價值的史冊上。

在世界人類曆史上,張騫的名字和奇跡將永遠閃爍著耀眼的光輝。張騫將永遠標誌著中國人的聰明和勇敢。

張騫將不僅活在中國人的心中,而且將永遠地活在世界各國人民的心中。

張騫並不是神,他是血肉豐滿的人。

他雖然死了,但他卻是永恒的。

1999年歲末定稿於新疆烏魯木齊夢淵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