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2 / 3)

熊明謙姥姥在《唐一禾先生年譜》中還寫道:“唐先生本來還計劃作抗戰史畫,時刻在收集史畫資料,準備在抗戰勝利後,創作八幅油畫,並已大致擬定題材內容,這個計劃可惜未能實現。”

回憶唐一禾的創作生活,一方麵是輝煌的才華,一方麵又留下太多的遺憾。那是那個時代的悲劇。

我曾問熊姥姥:您在江津時期搞繪畫創作嗎?

她告訴我說:很少畫,主要是因為繪畫材料十分欠缺,有點材料也想著留給一禾用。

即使這樣,唐一禾的許多作品也還是因為材料缺乏而沒有完成。

陳克環的記敘中還談到上麵提到的當年她所見的唐一禾為一女學生畫的肖像畫:“那幅畫是我所見過的人像畫中最美麗的一幅,可惜那一塊畫布的質料欠佳,經過若幹時日之後,遂至畫麵變色,一禾教授憤而將畫全毀,我聽了真覺得好像這世界上損失了一件寶物一般。”

嗚呼!藝術家的天才就因為物質的匱乏而沒能盡其所能表現出來,是多麼讓人痛惜的事情呀!

唐一禾做為一個優秀藝術家,受人稱道的還有他的精神品格。

唐一禾對當時反動政府的腐敗無能深惡痛絕,對一些奴顏婢膝、逢迎拍馬的所謂文人、畫家持以嗤鄙的態度,並對某些拿畫作為政治資本和發財之道的“畫家”們,隻是暗自搖頭,為之歎息。他自己在生活極其艱苦、日食三餐不足的情況下,安心教學,不為五鬥米折腰,不向人乞憐,不到重慶為自己活動,不以賣畫求財。在當時汙濁的社會中突出地表現出一個藝術教育家安貧、高潔的節操。這非某些趨炎附勢,鑽營名利之徒可以比擬的。他那種孤傲的風節,無形遭受到許多不利和不快,但受到同學們的敬佩。

熊明謙姥姥曾對我說過這麼一番話:如果真正從藝術造詣來說,在當時唐一禾是高出一批從留法回來的畫家們的,但他在社會“名氣”上似乎沒有某些人高,這是因為他除積極參加抗日宣傳活動外,從不在其他“場麵”上“活動”,從不在熱鬧場合拋頭露麵,隻是守著窮山溝裏的窮學校,默默地、專心致誌地教學生。

但唐一禾想要“名氣”、想得到權貴的青睞的話,機會是很多的。這裏僅舉一件事例,因為這個事例最能說明唐一禾的高潔義節。

“酒香不怕巷子深”——唐一禾從不刻意為自己揚名,但其肖像畫藝術造詣高深,名聲卻自然不脛而走,譽滿山城。學生、朋友都為能得到他為自己作的肖像畫為榮。他對於學生、親友的要求一般都不會拒絕。

但他卻拒絕為權貴們畫像——哪怕他(她)是多麼顯赫的人物。

於是,就有這樣一幕:

某日,某位神秘人物找到了唐一禾。這個人的來頭和“使命”可不一般——他竟是受“第一夫人”之托而專程來找唐一禾的。

他受托找唐一禾,是要請唐一禾去重慶為“蔣夫人”畫像。

這在那些希望靠依附、巴結權貴而獲取名利、青雲直上之徒的心目看來,這是多麼榮幸的事呀,這是多麼難得的高攀、揚名和獲利的機會呀!多少人,想高攀也攀不上呀!

對這種人來說,怕是要萬般地受寵若驚了!

讓來人吃驚的是,唐一禾卻說出一句讓人要費點心思才能理解的話,然後拒絕了“第一夫人”的請求。

他說:“我的畫是要傳的,因此,我畫的人也應該要能傳的。”

這句話,是以他慣有的輕聲細語說出來的,但字字鏗鏘,擲地有聲。

這就是唐一禾!

30

唐義慧隨家人入川,先到了重慶,陪著母親住在一位遠親李甘稚家裏,李甘稚丈夫曹浩森是國民黨軍政部的次長。唐義慧在這個家裏當家庭教師。李甘稚想要給唐義慧做媒,提了兩個人:一個是彭學沛,當交通部長,剛死了老婆;一個是何應欽的隨從副官。李說,這兩個人,任她挑一個。唐義慧不從。

在李家呆了兩個月,她與母親從重慶來到了江津。

不久,唐義慧離開家人,回到了學校。

北平淪陷後,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和天津北洋工學院等學校在西安成立西北聯大。唐義慧這時入的就是西北聯大。因此,她離開家人,去了西安,後來,學校的一部分又搬至陝南的城固縣城。她又前往城固,基本是步行去的。“民先”在西北聯大成立了“平津區隊”,唐義慧代表北平大學,劉天民代表天津北洋工學院,錢萬生、張萬樸代表北平師大,組成“民先”平津區隊的領導機構。(後三人當時都已是共產黨員。)唐義慧分工負責宣傳,以歌詠、戲劇、傳單等多種形式宣傳抗日救亡。他們組織公開演出,籌得款項支援楊秀峰領導的太行山平津師生遊擊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