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3 / 3)

畫麵似乎在向我們敘述這樣一個故事:那位野獸般的凶惡漢子正要蹂躪那位少婦和嬰兒,年輕的勇士趕來了,用長劍擊倒了凶狠的惡漢,保護了少婦和嬰兒。和平女神從天而降,為勝利祝福、為勇士加冕……

畫麵色彩豐富絢麗,青年勇士深藍色的短衣和黑色的披風,與和平女神白色的翅膀和裙裾形成對比;背景中的彌漫硝煙和中華龍柱,色彩深暗、古樸、凝重,但勇士粗壯的赤腿、披風裏襯的紅色,勝利女神與少婦裸露的上身的肉色,以及勝利女神翅膀和紗裙的白潔色彩,主導了整個畫麵,又有地上西瓜、葡萄、蘋果的色彩點綴其中,形成明麗生動的主色調。勝利女神、勇士與少婦自左上部到右下部組成一個明亮的大三角,中華龍柱和惡漢的黝黑軀體分別在畫麵的右上角和左下角形成兩個暗色調的小三角,遙相比照,使畫麵色彩得到平衡。龍柱的卷紋、勇士掀起的披風的弧形邊沿、勝利女神裙裾的折皺和展開的翅膀、披在嬰兒身上的衣服的起伏狀態,又使畫麵飄逸著豐富優美的線條,體現著強烈的靈動感。

畫家構思的獨特之處還在於,將西方古典的女神形象融於反映東方現代題材的畫幅中,且達到一種高度的和諧與統一,幫助了立意,強化了主題,達到了讓人稱奇的效果,這在中國四十年代的繪畫中是獨步一時的,在中國的油畫史上恐怕也算得上是獨創之作。

這也隻有深諳西方油畫傳統意蘊、又對曆史與時代有著深刻感悟、且具備卓越的才能和技巧的畫家,才敢於作如此大膽的嚐試和創造。

《勝利與和平》的可貴之處,更在於它的現實價值。隻要我們聯係畫家創作時的時代背景,就不難體會他創作此畫的意蘊和意義。此畫創作於1942年,這正是中國人民抗日鬥爭進入最艱苦的年頭。日寇為了配合戰場上的進攻,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治安強化運動”。蔣介石也乘機製造事端,加強反共。在這種態勢麵前,有人惶恐,有人不相信抗日戰爭會取得勝利。但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信心的畫家唐一禾,卻始終相信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勝利一定屬於中國人民。因為這幅畫的寓意最清楚不過了:畫中的勇士代表中國抗日英雄,畫幅左下角那個歪斜蜷縮著、像受傷野獸般的軀體,就是日本強盜;少婦、兒童得救了,中國人民勝利了,和平已經來到了。觀眾能根據自己的體會,將日本帝國主義者的暴行和抗日軍民英勇鬥爭的事跡,與畫麵上的象征性的情節聯係起來,在感情上引起共鳴。

關於這幅畫的創作,有一個過程,經過了幾番構圖,又推翻重來,可見畫家的嚴肅認真、精益求精的創作精神。劉一層目睹了這一過程,並在《唐一禾的藝術道路》一文中敘述了這一過程:

我們現在所見到的這一作品與原稿不同,原稿中的前景是一位英姿颯爽的遊擊健兒,他在砍倒兩名日寇“皇軍”割斷捆綁婦女的繩索後,正在擦去大刀上的血汙,中景右邊的墳堆旁另有一位遊擊隊員,他像剛跳下馬來,一麵注視著前景上發生的情況,一麵在拴馬,在左邊的一條延河遠處的彎曲小路上,有一個用一隻胳臂扛著竹籃子,用另一隻手提著瓦壺走過來慰問子弟兵的老大娘,遠景上麵灰暗的天空,下麵連著沉鬱的山嶽和雜樹,烘托出一個不平靜的氣氛。唐一禾在繪製素描、水彩草圖(即原稿)的過程中,我曾去觀察幾次,一次比一次更為逼真動人。應該說已是感人至深的藝術作品了,他自己也準備放大到畫布上去。但不知是什麼原因,他卻又重作草圖,竟把一個具有黃河一帶農民典型的遊擊健兒改畫成一個勇士,他手中的大刀也改畫成了一柄長劍。小路上走過來的一位老大娘改畫成了前景的和平使者,野蠻的“皇軍”剝去了軍衣。環境上的景物改畫成了代表中華民族文化的龍柱,石碑等等被籠罩在戰火硝煙之中……而使畫麵上形象富於傳奇色彩和象征意味。

陳克環也是看著唐一禾如何將這幅畫完成的,且感受頗深。她記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