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3 / 3)

由武昌帶出的學校的那些器物,經過流離顛簸,反反複複的裝卸搬運,也都全部運達目的地,而且完好無損。

但非常遺憾的事情也在這一過程中發生了:當清點帶到這裏的藏品時,唐一禾的數百幅素描和油畫作品不見了!這些作品大都是唐一禾在法國所作並帶回國內來的,還有部分是回國後所作,如前麵提到的油畫《武漢警備者》,這是些多麼珍貴的畫作呀!為何學校的其他東西都安全帶到,惟獨這些作品卻沒了下落呢?師生們聽到這個事情以後,都急了:寧願丟掉幾架鋼琴,也不該丟掉唐先生的這些作品呀!大家顧不得長途跋涉的困頓,又全都動手翻箱倒櫃地查找了好幾遍,卻仍然不見它們的蹤影。師生們為此痛心疾首,這也成為他們心中永遠的遺憾。

這也是中國現代藝術寶庫中的重大損失!

隨後的日子裏,未能同船隨學校搬遷入川的那些學生,陸續不斷地追蹤而來,或三人一夥,或五人一群,也有的獨身一人,回到學校。他們也是經曆千辛萬苦,風餐露宿,風雨兼程,一路輾轉而來。當時廣大的國士淪陷區,戰火紛飛,兵荒馬亂,由戰區輾轉來川的學生,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回到學校,就像四處流浪漂泊的遊子回到自己的家、回到自己的父母身邊一樣,有了歸屬感、安穩感,安全感,覺得是一種莫大的喜悅和幸福。唐義精即一一收容他們。在那些日子裏,每當五十三梯響起一陣歡呼聲,那必定是又有學生找回到了學校,這時候,唐義精心裏便會驚喜萬分,快步奔出辦公室,出來迎接回來的學生,他會一個個喊著這些學生的名字,興奮地說:“你們終於回來啦!回來就好!回來就好!”並含著淚花與他們熱烈地擁抱,問寒問暖,問他們一路的艱辛,並立即做出安排,將他們安頓下來,吩咐他們安心學習、上課。

甚至一些逃難入川飄零無著的青年,原來並非是武昌藝專的學生,聽說了這座學校,聽說有這樣好的校長,也就投奔而來,唐校長也都將他們收容入校。

此時,在“大後方”的藝術專科學校,除了遷移到昆明的國立藝專,私立的便隻有武昌藝專。因此,武昌藝專複校開學後,蘇州美專、上海美專以及杭州藝專,甚至於四川成都藝專的學生,都紛紛申請教育部分發到武昌藝專來借讀。

德感壩五十三梯的這座學校,成為戰亂中漂泊的學子們的溫暖的港灣。

27

四川江津德感壩五十三梯的春天,大地沐浴在陽光下,沿著五十三梯的兩邊,紅豔豔的桃花將謝,潔白的李花又盛開了。接著是清香撲鼻黃燦燦的油菜花漫山遍野,蜜蜂、蝴蝶穿梭似地飛來飛去,真是鳥語花香,令人陶醉!

五十三梯的山坡上有一座古老的李家祠堂,一九三八年冬,武昌藝專遷到這裏。從此,在這幽靜的山間響起了清脆的鋼琴聲、歌唱聲,三三五五的青年男女在林間、溪畔、田野、茅舍描繪著大自然的美景。有時滿頭銀發的蔣蘭圃老先生也出來寫寫生。唐校長不是坐辦公室,就是和師生們三三兩兩地計劃著,討論著校事。僻靜的五十三梯驟然地熱鬧起來了。每當星期天或黃昏時候,五十三梯像校園似的,青年男女同學有的一對對,有的三五成群漫步談心。流亡同學喜歡去“望鄉台”——這是山腰上一塊平地,流亡同學取名它為“望鄉台”——望東眺望,滾滾長江,德感壩,江津縣盡收眼底。這時,常常看見唐一禾先生夫婦,薑希先生夫婦,蔣治民先生夫婦,身邊都跟著他們的男孩女孩一蹦一跳,他(她)們有的唱有的畫。凱凱最喜歡畫,地下、牆上,走到哪裏畫到哪裏。看見雞,幾筆就是一個大公雞,看見狗,幾筆就是一條伸著舌頭的小狗。熊明謙先生就把凱凱畫的動物剪在布上,繡在凱凱的圍裙上,多麼別致。

五十三梯山腳下是德感壩,這個鄉鎮麵臨長江,趕集時十分熱鬧。農民趕了集,必然在五十三梯的石階上坐一坐,特別是夏天,在這裏歇腳的農民,一麵吸煙聊天,一麵側耳聽聽琴聲、歌聲,怡然自樂。

……

這是武昌藝專的校友譚秋舫在他寫的回憶文章《在德感壩的日子》中描繪當年在五十三梯的學校的景觀,讀來就像麵前展開了一幅美麗幽雅的風景畫,畫中是戰火紛飛的年代裏的一處世外桃源。

如果把對準這幅畫麵的鏡頭拉開,把視野放廣闊一些,就可以看到遠方的江津縣城。從江津縣城乘渡船過長江上了堤岸後,步行約三十多分鍾的山坡路,便到達山頂的李氏祠堂。再上五十三級石階(“五十三梯”由此得名也),便到達李氏祠堂的正門,那便是武昌藝專的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