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沙山、月牙泉 (1 / 1)

去“鳴沙山、月牙泉”的中外遊客排成長長的隊。一路上司機告訴我,鳴沙山在白天走過的人再多,沙無論如何的踐踏,到了第二天照樣還原,而且如果你是成群的人從山上往山下跑,會聽到擂鼓的響聲。

我想,所謂“鳴沙山”也就是這樣得來的吧。那是一個妙造天成,古往今來以“沙漠奇觀”著稱的山峰,離敦煌市內5公裏。

買了票隨人流進入,迎麵來的是許多的駱駝隊在那裏等候生意,遠遠的沙山上已有一排排隊伍在前行,我沒有要駱駝,徒步加入了步行攀登沙峰的人群行列。

在山區長大的我,山在腦海裏定格成群峰疊翠,樹木成林,而心中向往的沙漠則是一望無涯的曠野。

出現在我眼前的沙山,真可謂奇觀,沒有一絲花草樹木,整片沙漠山峰景觀獨特,壯觀而雄偉,線條柔和,陽光下像有一層金黃色的光芒籠罩,映襯著頭頂上的天格外的藍,雖沒有一草一木,但美得讓人驚訝!

踩在柔軟的沙上穿著鞋行走很艱難,許多人都脫了鞋赤足而行,我也效仿,果然輕鬆了許多。當一步一步,氣喘籲籲地走到半山腰時,忽然一陣好大的風吹來,讓你寸步難行。風吹著沙呼呼地響,好在帶了帽子,扯下來遮住半邊臉,歪著腦袋對著風口。有一組遊客中的幾個人不留神,紅色的旅遊帽吹去很遠,落在遠處的沙地上,一點紅刹是好看,吹掉的帽子瞬間飛去好遠,是無法撿回的,隻有隨風放棄。

一個母親帶著一個6歲左右的孩子,那孩子被突然襲來的風沙嚇得大哭,母親隻好坐下來緊緊抱著孩子,依偎在胸前。那一刻,我也膽怯得進退兩難,往上看是半截山峰,往下看更覺離去太遠。隻好蹲下來略作調整,等風緩和了又接著前行,恐懼稍稍穩定後,才真正體會到什麼是戰勝自我。

下山就容易多了。那種下山的感覺是從未有體會的,一腳下去深深的,穩穩的,柔軟而舒緩,沙的深處,暖呼呼的發著熱(聽說這裏的沙浴可以治風濕病),使整個人處於一種放鬆狀態,有的遊客坐滑板滑下來,有的就躺在沙上隨其自然往下滑,我一步一個腳印,穩穩當當,一路踩下來,看到自己那一串串腳印,有無限的欣慰感。

下到沙山,已成了一個沙人,滿身是沙,就連耳朵眼裏也裝滿了沙。

“月牙泉”被包繞在鳴沙山的一個深凹處,形如月牙,碧波蕩漾,沙不入泉,水不濁涸,自古至今,澄清如鏡。這不能不說是造物主的神力,四周的沙漠,獨這一凹窪處有一汪清泉。

無意在《蘭州晨報》中讀到一篇文章,上麵寫到一位叫彭嵐嘉的先生稱“月牙泉”為天之眼:“在我看來,它就是一隻眼睛,一隻充滿柔性的眼睛,一隻永不閉合的眼睛,僅僅形似月牙,便以冠名,遠不是說明它天然而成的神性,試想,在這黃頭黃臉的鳴沙山上鑲嵌上這樣一隻清純無比的獨眼,除了自然之神力,還有什麼力量能為之?”

月牙泉也好,天眼也罷,總之是造物主,天然神力賜於這方水土這方人的特殊恩澤。

“月牙泉”聽來優雅,古韻十足,天眼卻具有超時代三維動感的想象。

2001年5月15日於鳳池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