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百零五章 裂變無聲(2 / 2)

歸根結底,他的糾結源於心中潛藏的顧慮:上皇回國或將成為一道擾亂大明中興進程的負麵變數!

不過,上聖皇太後說得沒錯,經過大明將士的浴血奮戰,上皇的處境發生了驚人的逆轉,儼然不再是也先的階下囚。上皇車駕抵達蘇武廟後,伯顏帖木兒宰馬設宴,盛情款待上皇。也先對上皇十分恭敬,每兩日進獻一隻羊,五至七日設宴一次,逐日進獻牛乳、馬乳等飲品。上皇出則乘暖車,居則住窩兒帳房,路上遇到的韃子,無論男女,都向上皇行馬上叩頭禮。每逢筵宴,也先總是親自彈一種叫“虎撥思兒”的樂器,並親自唱曲,眾韃子齊呼上皇為“中國聖人”,稱能在虜廷見到上皇是“天緣幸會”。

事實證明,韃賊“畏威而不懷德”,打不過大明,瓦剌人就隻能服軟,極力保住他們的衣食來源,以圖在苦寒之地還能活得像個人樣。

朱祁銘定在座上想了會心事,良久後淡然應道:“雖說上皇終歸都是要回國的,但被明軍救回與讓瓦剌人送回相比,其意義迥然不同。”

上聖皇太後幽然道:“你說得沒錯,若由也先放回上皇,大明便不宜再去清算瓦剌人犯下的罪行,隻能報以善意。罷了,事已至此,悔也無益。”

朱祁銘心想此事可不像上聖皇太後說得那麼簡單,從麵子上講,救回上皇能讓大明洗盡前恥,日後可以堂堂正正地麵對萬邦朝使;從裏子上將,救回上皇能一舉拿掉瓦剌人求和時的本錢,令其卑辭重幣,大明則可以少施恩惠。

但誠如上聖皇太後所言,“事已至此”,朱祁銘又怎麼會在“悔也無益”的既成事實麵前,毫無意義地忤逆上聖皇太後呢?

“臣謹受教。也好,也先吃了大虧,脫脫不花也吃了大虧,南圖大明不成,他們便隻能內訌了!我大明大可寬宏大量,姑釋不究,任其自亂。”

上聖皇太後點點頭,旋即蹙眉,凝思良久,目含深意地道:“越王,你說,雙方一旦休兵講和,時日一久,瓦剌或將生亂。那麼,我大明會否生變?”

朱祁銘心中一震,他不得不為上聖皇太後消息如此靈通而感歎,甚至有些佩服她驚人的洞察力。

他深知,天下一旦重歸太平,大明的老毛病極易複發,內耗儼然成了大明承平之時怎麼也擺不脫的宿命!

就在數日前,朝堂上發生了一場耐人尋味的大爭論。

話說京城保衛戰過後,於謙仍是京軍各營總督,石亨續任京營總兵官,二人沒有因休戰而懈怠,而是緊鑼密鼓地調整京營中下級軍官,擇優汰劣,並加大練兵的強度,意在打造一支真正意義上的精銳之師。可是,朝中有人偏偏選在這個時候,采取迂回的方式旁敲側擊,劍指京城保衛戰的頭號功臣於謙!

令人詫異的是,掀起波瀾的不是朝中老臣,而是內閣首輔、戶部尚書陳循!

陳循與於謙一樣,同屬景泰帝決策圈內的核心大臣,陳循選在這個時候突然發難,表明朝中的人心又散了,即便在景泰帝自己的基本盤內,也在暗中發生裂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