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師的部屬善逃,哦,腿生得極長,本王的護衛軍自歎弗如!”
朱祁銘撇開也先,饒有興致地徐徐掃視那五百個撿回了一條小命的韃賊,如同打量一群奇特的動物一般,嘴裏不住地嘖嘖出聲。
但見也先“謔”地拔出彎刀,目中凶光直閃,喉間發出猛獸般的低鳴聲。
草原梟雄,威名那可不是蓋的!多少年了,瓦剌鐵騎縱橫萬裏,幾乎是“無遠弗屆”,在一片無比廣闊的疆域內,包括大明君臣在內,何人膽敢公然羞辱也先!
想想當初的正統皇帝,還有如今的景泰帝,誰不是放低身段,致書他這個瓦剌太師,把好話說盡,將賞賜給足?大明那些使臣更是不堪,早年間他們還知道擺擺譜,盡管那隻是為了讓妥協變得不那麼難為情,為留點麵子而端端架子而已,但多少總還有個使節的樣子。到了後來,大明往瓦剌遣使,還能稱之為出使嗎?那簡直就是獻媚好不好!
而眼前這個越王顯然是吃了熊心豹子膽!在連番出言譏諷之後,還抓住方才一場伏擊戰說事,當麵羞辱一代梟雄。
是可忍孰不可忍!
可是,也先還得忍!他若突然間變成了一介莽夫,頭腦一熱,揮師衝殺過去,仗著兵力優勢,指不定還能歪打正著,扳回一城也未可知。可惜,他畢竟不是莽夫。
也先深諳華夏韜略,對計謀的理解自有獨到的見解。在他看來,勇者未必善謀,但無勇必定無謀!試想,再精妙的計謀也得有膽略作支撐,否則就是胡扯!當年項羽破釜沉舟,結果以少勝多,若換做是膽略不足之人領兵,誰敢如項羽那般置之死地而後生?
他自認為看準了明軍的短處,這才敢以十萬之眾,肆意挑釁大明這樣的泱泱上國。他深知明軍最大的短處不是無謀,而是少勇,因少勇而導致良謀難行!就像發生在大同、土木堡的戰事那樣,明軍臨戰露怯之人太多,眼見戰況慘烈,多數人扛不住便撒腿潰逃,僅有的幾員猛將竟然落得個孤軍苦戰,甚至是孤身力戰的下場,這個時候,對明軍而言,謀略自然就成了無本之木,豈有不敗之理!
然而,大明越王偏偏是個另類,膽略驚人,這讓他處變而不驚,滿腦子的想象力得以淋漓盡致地揮灑出來,故而屢屢重鑄就史詩般的戰例。
唉,華夏韜略源遠流長,正宗的傳人當在華夏,而不屬於被華夏人視作夷狄的瓦剌人!
也先不禁暗自嗟歎起來。他有些有無奈,忍了再忍,終於斂起了滿腔怒火。
轉眼間,追殺與伏擊的明軍擺好陣勢,就在裏許外結陣以待。早有探馬窺出了明軍的虛實,告知也先:列陣的明軍不下於七千人。
不下於七千?人數並不算多,可是,這一數目顯然與三千之數差別極大,既然早先預判的三千員額已被證偽,那麼,這個明擺出來的“不下於七千”豈能足以為信?
也先定睛眺望此前伏兵現身之處,隨即命人登高細察,發覺在坡上二裏開外雪染的灌木叢中,隱約可見旗牌的模糊影子。
幸虧老子方才頭腦沒有發熱!當哨探稟明此事後,也先暗道一聲慶幸,這一刻,他的頭腦中不再有“假象”二字。